護國神山台積電連環人事風暴驗證「台灣病」與彭淮南警告

DW
分享
護國神山台積電連環人事風暴驗證「台灣病」與彭淮南警告

2024 年間,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廠爆出重大職場爭議。一群美籍員工涵蓋白人、拉丁裔、非裔、美洲原住民等族群對公司提出集體訴訟,指控台積電存在系統性的種族歧視,包括偏好台灣/中國/東亞籍員工、強制以中文作為工作語言、使非中文母語者被排除在有效溝通之外,甚至有人聲稱遭受「懶惰」、「愚蠢」、「不會工作」等言詞羞辱,以及不當肢體接觸與性騷擾等情事。這起訴訟已擴大至二、三十名原告,訴狀長達 160 多頁,內容不僅涉及歧視,也觸及職場安全及勞動環境等管理問題。台積電則予以否認,強調公司從不以國籍或種族作為招募與晉升的標準,並稱自身具備完善的多元化政策。然而,不論最終法院如何裁定,這些指控已揭露出台積電在跨文化管理上的摩擦,當台灣的組織文化被「原封不動」移植到美國,多元員工組成與語言差異便可能成為制度碰撞的引爆點。

2025 年,台積電人事風波更接連不斷。先是現職與前職工程師被控竊取 2 奈米先進製程技術,涉案內容被形容為攸關「國家核心技術」;隨後,又爆出服務台積電逾二十年的老臣羅唯仁,在退休前疑似複製機密文件,隨即轉投競爭對手英特爾,引發外界高度震撼。這些事件不僅動搖台積電的內部治理,也暴露出台灣在關鍵科技產業上的制度脆弱。作為長期受惠於新台幣偏低匯率的出口巨擘,台積電象徵了台灣「以貨幣維持競爭力」的經濟模式。多年來,壓低匯率確實支撐了出口與外銷產業,使外匯存底累積、企業盈利亮眼。然而,這套模式的副作用也日益浮現,大量資金未能形成普遍性的薪資提升或消費成長,反而推升房價與資產價格,使年輕人與一般家庭的生活負擔更沉重。這正呼應外界所批評的「台灣病」:經濟成長集中在少數產業與少數企業,而非普羅大眾所共享。

台積電剛好反映出「台灣病」

根據 The Economist 最近報告,所謂「台灣病/福爾摩沙流感」主要指: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台灣長年透過壓低新台幣匯率,來維持出口競爭力。
  • 這的確使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如 TSMC、電子代工、傳產等)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優勢。但同時,也造成經濟「失衡」:經常帳順差大、外匯存底劇增,資金過多流入國內但並不都轉化為實質消費或投資,而是推高房價與資產價格,擠壓一般家庭尤其年輕人、薪資階層的消費/負擔能力。
  • 部分學者也指出:這樣的出口導向 + 匯率壓低 + 產業集中於少數幾個強力企業(像 TSMC) 的模式,的確可能帶來發展不均衡、資源錯配與社會不公平。

換言之,台積電 的成功不只靠技術,卻也是因受利於政府政策才能成為台灣經濟的「護國神山」,但從此之後,讓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半導體與出口產業,而犧牲「內需、薪資階層、中小企業、多元產業發展」的平衡。若經濟成長、企業獲利被鎖在出口與大型科技與半導體供應鏈,卻沒有轉化為「普遍薪資提升」、「產業多元」、「房價穩定/可負擔」,那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生活並不會改善,反而可能更辛苦。這正是 The Economist 所指的「台灣病」風險,當經濟只對幾個企業與資本有利,而一般勞工、房屋負擔者、中小企業沒有明顯改善,一般人只會感到成長果實被少數人拿走享受。出口靠匯率壓低來競爭,日常消費還是以台幣計、薪資上漲緩慢,不對應房地產與物價通膨。長久下來,社會分配與資產累積差距越來越擴大。

彭淮南的角度「放到今日」是正確的

在 2010 到 2015 年之間,台灣社會曾因新台幣匯率爆發過一場深刻的辯論。當時張忠謀公開批評政府不該成為企業的絆腳石,直指韓國透過匯率貶值大幅提升出口競爭力,而台灣卻任由新台幣升值,讓本土企業在五年間成本等同增加三成。他的憂慮反映了當時台積電仍未成為全球霸主、面臨三星激烈追趕的現實。然而,央行總裁彭淮南一句「如果匯率能解決出口問題,全世界不需要經濟學家」則點破了關鍵:國家不能靠讓貨幣變便宜來維持競爭力,更不能為了少數出口大廠去犧牲全民購買力、物價穩定與經濟體質。當時學界也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台韓產業高度重疊、應跟著韓國貶值以保住出口;另一派則反對政府干預匯率,認為台灣若把競爭力寄託在貶值,就會陷入惡性循環,長期扭曲資源分配、壓抑升級動能。回頭看今日的台灣,彭淮南的警告其實逐漸應驗:出口與半導體業者長期受益於偏低的新台幣,但這個模式的果實卻沒有真正落在大多數年輕人與薪資階層身上,反而讓整體經濟更加依賴少數科技巨頭。

台積電在美國爆出的文化衝突、集體歧視訴訟與內控漏洞,更折射出企業成長超高速、跨國治理卻未同步成熟的結構問題。這些事件不只是台積電的問題,而是台灣長期押注出口、依賴科技巨獸、以匯率維持競爭力所形成的經濟體質問題,也就是「經濟學人」所稱的「台灣病」。這場十多年前的匯率辯論,其實正預告了今天台灣所面臨的失衡:當一個國家的經濟過度依賴少數產業,當成長無法轉化為普遍的生活改善,最後受影響的並不是那些能遊走全球的企業,而是留在島上的人民。

台灣職場倫理與管理制度的崩塌危機

台積電剛退休的二十年老臣、中研院榮譽院士羅唯仁,因涉嫌拷貝攜帶大量機密文件離開並隨即轉投英特爾,引發輿論震動。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英特爾不僅未與事件保持距離,反而公開力挺羅唯仁,態度近乎毫無忌憚。這起事件不只是台積電或台灣半導體業的損失,更深層地撼動了台灣整體產業的職場倫理基礎與信任制度。

對許多人而言,羅唯仁曾為公司奉獻多年、甚至被視為台積電的重要功臣,如今卻在退休瞬間跳槽至競爭對手,還疑似帶走關鍵技術文件,這種「無情無義」的衝擊遠超越個人職涯選擇。它照見了台灣產業長年累積的多重問題:從內控制度的鬆動、接班與人才管理的斷層,到國家關鍵技術缺乏完整的防護架構。更令人不安的是,台灣政府多年來投入政策、資源、土地、人才供應鏈等各項資本,在背後默默為產業把關與護航,卻在最關鍵的時刻被真心換絕情,換來的並非忠誠與責任,而是出走與洩密的風險。這不只是單一企業或個人的背叛,而是整體制度發出的警訊,當政策無法保護國家核心技術、當倫理與信任不能被維持,再多為企業的補貼與護航也挽救不了高房價、高物價與年輕人低薪與失業的困境。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