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幣和山寨幣的流動性獵殺,我們是獵人還是獵物?

Kenny
分享
迷因幣和山寨幣的流動性獵殺,我們是獵人還是獵物?

雖然川普這則貼文最後被證實是假的,不過還是很寫實的道出市場血淋淋的一面。

「流動性」一詞總是在市場裡傳來傳去,一下是散戶上車的標準,一下又是庄家誘騙人上車的陷阱,在這裡提供一些見解,希望在上賭桌時能看的更清楚對家的籌碼,最後笑著離場。(以下的庄是泛指控盤的大老闆,可以是 VC、機構、交易所、KOL 等等,可以自行帶入。)

「低流通、高控籌」是我們的朋友還是敵人?

比特幣(BTC) ETF 2021 年通過後開啟了這輪市場的上漲,四年間比特幣 ETF 快速的成為貝萊德等發行商的金雞母。但這次不同於疫情前後大水漫灌進入加密貨幣,流入的資金止步於 EFT 的託管帳戶,並未進入山寨市場,讓一眾高市值、高流通的「VC 幣」陷入流動性死局。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相信大家手上多少還有一些上一輪市場高估值的明日之星,而這輪他們未見起色,甚至沒站起來過,好消息是難過的並不只散戶,庄家們也虧死了。在迷因 (Meme) 為當道的現在,庄家們能扮演把市值吹的更大的角色,某某迷因幣快速上漲不外乎是大量資金快速流入低市值資產,而掌握資源「庄」能集結手上的傳播鏈、資金效益等,迅速的營造繁榮的勝景,妖幣應此而生。

說到底,這只是金錢遊戲的進化版。不成熟的庄家很容易被人看破手腳,鬼才去玩他的遊戲,上頭的散戶忽視風險及資金控管,自然而然會變成針下亡魂。隨時地保持理智才是唯一的答案,請和自己的貪婪作戰。

反其道而行的代幣經濟模型

現在瘋漲的迷因幣背後都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祕密,事實上的公平發射,從內盤射到外盤並不是真實的市場機制。許多代幣背後有著專業的工作室在批量生產,產出流程從抓取市場熱點、批量未標記錢包刷交易量、射出外盤後的營銷到 X (前 Twitter) 上的造勢一氣呵成,甚至最後一哩路的上交易所都是生產線的一環。

到這裡可能會覺得一切都是陰謀,錢都被他們賺走,但事實上這些造盤者也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和損耗。在去年 Solana 迷因鼎盛時期,一天有近兩萬個迷因幣產生,但最終能上交易所的萬不及一。沒被社群注意到就必須淘汰,換一批再戰。鏈上的代幣生成、刷交易量都是不小的磨耗成本。

真實情況是莊家們正在付出成本,吸引市場中所有人的注意力,低流通、高控盤是他們演出這場大戲必備的道具,演出是否華麗、是否吸引市場買單,還是要各憑本事努力搔首弄姿。

合約市場,嘎空與多殺多的劇本

圖片為示意

最後,被市場注意到的標的們都有相同特色,就是他們只有少量的代幣在二級市場流通。

由於流通盤極小,造盤者可以用相對小的成本來主導價格,營造繁榮的景象。在這些妖幣瘋狂生長的前、中期流通數量都不會大幅上升,想象中的砸盤獲利了結並不是這些庄們的獲利途徑,真正開始獲利是在上到交易所之後,確切來說是完成「合約」的上幣。

永續合約的清算是由標記價格 (Mark Price) 所決定,並不是訂單佈上的最新成交價 (Last Traded Price) 觸發,因為最新成交價容易在短時間內急遽波動且易於被操縱,而標記價格基於各家交易所的公式稍有不同,但都是在共同的指數價格 (Index Price) 上加上衰減的資金費率所決定。指數價格則是該資產在各家交易所的現貨價格及成交量的加權平均值產生。

這讓這些高控盤、低流通的代幣有了表演的舞台。

根據交易所合約的持倉量 (Open Interest) 和資金費率數據之間的連動,控盤者可以精確的估算出在現有價格上下方流動性量體。舉例來說,上漲過程中持倉量及資金費率都在快速增加,意味著市場中的參與者正在加大對該標的的曝險,控盤方可以在上方佈局空單,並在現貨市場拋售,引發清算下跌。相反的在資金費率及負的標的中,可以在下方佈局多單,並在現貨市場大舉買進,嘎空上漲。

大量的合約在短時間強制平倉會產生龐大的市價單,為控盤者提供極優的價格平掉他們的倉位 (不論是合約的平倉或是現貨的買進或是賣出),這過程就是流動性的產生。

投機交易,風險與機會的藝術

總的來說,整體加密貨幣都屬於風險市場,享受超額報酬機會的同時也承擔著相對應的風險,這對大資金玩家和小資金散戶都是不變的定理。

庄家造盤過程中,同時也考驗著他們對籌碼和資金控制能力,一個不小心砸爛了盤,意味著前期的投資全部打了水漂。社群中時不時狗莊、狗莊的喊著,但偶爾也該替他們想想,畢竟能當人誰想當狗,市場中華麗的喊盤和賣力的演出背後的辛酸無人說道。

散戶們其實更應該為自己感到自豪,舞池裡沒有人在跳舞,裝潢再漂亮、再激情的音樂都沒有用,我們是別人在正捧著大資金來取悅的對象。但要記得在最激情的時候瀟灑離場,不然會最後留下來洗地板。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