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整合區塊鏈讓加密黯然失色:Cypherpunk 走向邊緣後留下了什麼?

Crumax
分享
傳統金融整合區塊鏈讓加密黯然失色:Cypherpunk 走向邊緣後留下了什麼?

在加密貨幣誕生的初期,它承載的是一場技術與政治的雙重革命。Cypherpunk 運動推崇去中心化、隱私與金融自主,目標是擺脫傳統金融機構與政府對資金的掌控。然而,隨著產業逐漸與傳統金融融合,一場關於「去中心化是否還有未來、cypherpunk 是否僅止於理想」的討論悄然展開。

傳統金融 x 加密技術:Fintech Crypto 的崛起

專業風險管理師 Santisa 的一則推文掀起熱議,他指出當前加密技術正逐步被傳統金融 (TradFi) 吸收與整合,形成一種「建構在加密軌道上的金融基礎設施」的樣貌。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這些技術賦予了傳統交易前所未有的能力,例如可驗證的報告 (provable reports) 、跨系統互通性 (interoperability) 、以及單區塊結算 (one-block settlement) 等功能,這些創新不僅提升效率,也為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更流暢且安全的體驗。

他感嘆道:「這並不是 Cypherpunk 所描繪的理想未來,它不再以個人權利為核心也不是為了抵抗中心化結構而存在。」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的確是對世界一個蠻大的進步,一種以理性技術取代烏托邦夢想的現實選擇。

(從文書危機到萬物上鏈:為什麼區塊鏈是資本市場數位轉型的必經之路?)

Cypherpunk 理想:從核心信仰到邊緣文化

作為一個曾經熱血的加密信仰者,Santisa 坦言:「當大多數人只需一張信用卡就能馬上訂閱 Netflix,誰還願意花時間設定 P2P 分享網路?同理,當 TradFi 能提供高效且安全的金融服務時,多數人將不再堅持自託管與抗審查的金融工具。」

不過,他也並未全盤否定 Cypherpunk 的未來。他表示,就像是檔案分享技術 (file-sharing) 雖然僅占全球網路流量不到 1%,但其仍然存在:「Cypherpunk 的應用也可能走向類似的小眾化路徑。

即使有 99% 被用於實體資產的債務結算,我們還是能用剩下的 1% 做一些很酷、很 Cypherpunk 的事。

(什麼是以太坊的 Cypherpunk 精神?從去中心化到新世代重啟運動)

為什麼 Cypherpunk 無法主流化?

Cypherpunk 理想難以主流化,除了其對個人責任的高要求 (如保管私鑰與理解自託管風險) ,還有其設計本身不夠「人性化」。匿名交易、抗審查機制與去信任架構雖然意義重大,但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它們太過複雜且不夠直觀:

金融科技的核心賣點在於「便利性」,這是 Cypherpunk 運動始終難以妥協的部分。

就像檔案分享的時代被串流平台取代一樣,加密應用正快速邁向平台化、服務化、甚至「中心化」。這種妥協,雖偏離 Cypherpunk 的初衷,卻極大地降低了用戶門檻,進一步促進技術的大規模採用。

(從協議漏洞到去中心化辯證:詳解 Cetus 事件始末,MOVE 語言安全性動搖了嗎?)

一場技術與信仰的轉型:加密已死、加密長存

Santisa 文末以「Crypto is dead. Long live crypto.」幾句話宣告了 Cypherpunk 理想的式微,強調 Cypherpunk 的夢仍然活著,只是不再是主流。

這句看似矛盾的宣言,其實揭示了一個正在成形的趨勢:「過去我們認識的加密,作為去中心化革命的象徵,的確已逐步走入歷史。但新一代加密技術,作為金融工具的底層基礎設施,正走向主流、與現有體系融合,成為一種隱形但不可或缺的存在。」

這或許不是背叛,而是轉型。正如 Santisa 所言:「Fintech crypto 的時代正在開始。」

它以效率與可擴展性為主軸,從鏈上結算、跨境支付、數位身份到實體資產代幣化,這些應用或許不再鼓吹匿名性與反體制,但卻實際改善了全球的金融基礎建設。

理念再定位、技術待落地:Cypherpunk 真的死了嗎?

也許 Cypherpunk 理想本就無法在便利性悖論下走向主流;也許 Cypherpunk 仍會在以太坊上開花結果;也許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將共存,並實現風險與收益並存的雙軌系統。但它種下的種子將持續影響著今日的技術設計:「開源程式碼、抗審查性、用戶主權」等,這些價值從未消失。

未來,Cypherpunk 精神或許將如同駭客文化一樣,一方面演化為一種不斷迭代的邊緣文化,驅動少數人持續追求極致自由;另一方面也成為新加密時代的根與魂,等待下一次的覺醒與突破。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