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 Haotian 看空加密產業:Crypto 三國殺變「三方收割局」?

長期觀察加密產業發展的研究員 Haotian,近日在 X 平台上發表評論,坦言自己對加密產業的信心出現動搖。原本他將這個產業的發展視為技術創新、資金進場與交易流量三者互相拉鋸、形成機會的「三國殺」格局,但在 10 月 11 日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事件」後,他卻看到了另一面:這也許不是一場公平競爭,而是一場針對場內流動性的終極收割。
產業「三國殺」初始版本:一場技術、流量與資金的三方混戰
Haotian 曾樂觀地將加密產業的生態拆分為三大陣營,分別各自掌握著不同的核心力量:
1. 技術原生派:苦行僧式創新,難以落地
代表人物如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這群技術開發者仍在堅守「去中心化」信仰。他們專注於 ZK 技術、模組化架構、AI Agent、自動化鏈抽象與並行 EVM 等底層創新。這些技術具前瞻性,但也深陷於基礎建設技術債和應用難以落地的兩難困局。
2. 交易所勢力:CEX 掌控流量與流動性,打造熱度機器
以幣安創辦人 CZ 為首的中心化交易所(CEX)勢力,則憑藉流量和流動性兩大核心資產,快速創造新敘事和專案。例如 TGE(Token Generation Event)流水線、Perp DEX 2.0 的 ICO 模式等,雖然短期內刺激市場活力,但也進一步強化了平台壟斷與中心化風險。
3. 華爾街資本系:披著合規外衣,暗地圈地擴張
第三方勢力來自華爾街,包括 Tether、Circle 與 Stripe 等傳統金融玩家。他們在美國相對友善的加密政策支持下,以穩定幣和 ETF 為切入口,逐步將 DeFi 綁進自己建構的合規公鏈體系。表面看似引資助力市場,實際上是在鋪設掌控基礎設施的金融版圖。
1011 黑天鵝事件後的覺醒:三方勢力或非競爭,而是共謀收割?
然而,在 Haotian 眼中,10 月 11 日的市場血洗事件,打破了他對三國勢力「神仙打架、散戶吃肉」的原有想像。他開始質疑:這三方是否根本不是在良性競爭,而是在聯手割光市場上僅存的流動性?
交易所:打造吸血流量池的真正操盤手?
Haotian 指出,散戶過去認為交易所只是提供平台服務、賺手續費的角色,但 USDe 在跨保證金操作中被連環清算的事件,讓人重新思考交易所的真實動機。槓桿設計、風控機制、返傭活動、迷因幣發射平台、循環理財產品……看似豐富的產品,其實暗藏巨大的流動性風險。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儘管 Q2 前十大交易所交易量高達 21.6 萬億美元,但市場總流動性卻在下降。資金去了哪?除了手續費之外,更多可能是在平台規則內被「清算」走了。
華爾街:機構入場真的帶來穩定?還是黑天鵝的製造者?
不少人期待華爾街的機構資金能為市場注入長期穩定性,但 Haotian 指出,這次暴跌前,已出現多筆疑似來自華爾街錢包的巨額做空部位,獲利數億美元。這些操作讓人質疑:機構是否擁有「前置交易」優勢?是否早已洞悉市場風險,甚至參與製造恐慌?
而那些聲稱推動合規與資金注入的機構,是否實際上正在逐步用穩定幣與 ETF 產品蠶食原生加密世界的控制權?
技術開發者與散戶:雙重夾擊下的炮灰命運
最讓 Haotian 感到悲觀的,是 Crypto 世界中最為真誠的一群人 — 技術開發者與散戶投資者。他們或在建設應用,或在等待技術突破、資金流入的「大機會」。但如今,山寨幣暴跌、流動性歸零,許多開發者專案直接歸零,過去一年努力付諸流水。
如果市場只剩下炒 MEME、搞梗圖、發空投等短期熱點玩法,那麼技術創新的價值將被邊緣化,山寨幣市場可能迎來徹底出清與結構性洗牌。
Crypto 未來若無制度突破,或將重蹈覆轍
Haotian 最後感嘆,如果這種由交易所、資本與機構三方壟斷、輪番收割的局面繼續下去,加密市場將難逃惡性循環。散戶會愈發邊緣,開發者失去動力,創新被犧牲,Crypto 將淪為少數人賭場。
對於仍身處場內的人來說,或許該重新思考:這場「三國殺」,我們真的能撈到肉吃?還是早已成為棋局中,被設計好命運的棋子?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