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詐騙?下跌全因太子集團被抄?從龐氏騙局定義看台大教授對 Bitcoin 有何謬誤
台大財金系教授張森林在個人臉書表示投資比特幣恐成詐騙集團幫兇,該文從太子集團案例指出詐騙集團都是用比特幣洗錢、比特幣是龐氏騙局。另一方面交易員菲比斯也在臉書表示 10 月以來比特幣的大跌,可能跟太子集團被美國政府抄家有關。本文整理 2021 年文章「比特幣:應對龐氏騙局的特徵」,從龐氏騙局的定義來重新解析:比特幣真的是龐氏騙局嗎?
並從太子集團案的源頭解析,比特幣大跌真因詐騙集團被抄?
台大財金張森林:比特幣是龐氏詐騙
台大財金系教授張森林強調投資比特幣恐成為詐騙集團的幫兇,他說:太子集團的首腦陳志囂張的說被美國查扣的數百億美元比特幣不算什麼,確實詐騙集團做的是無本生意,再大的損失都不算什麼。根據 GASA 的報告,今年國際詐騙金額高達 1 兆美元,這麼高的詐騙金額如何流動呢?
他表示:從太子集團的事件可以知道,詐騙集團主要就是透過比特幣洗錢,洗白的錢再來投資實質資產建立詐騙集團王國的財富及影響力。我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非常反感(有實質資產備兌的穩定幣除外),我個人認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終將是一場龐氏騙局 (推薦曲博影片)。
他更直言現在投資比特幣賺錢的人也不用太高興,龐氏騙局何時破滅確實無法預測,套句黑道的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現代金融工具已經非常完備,從現在開始投資比特幣的報酬率並不吸引人,過去已發生的高報酬絕不可能再出現,比特幣如果再漲 100 倍其總市值將遠高於全世界的股市總市值。如果你願意承擔高風險,那為什麼不去投資那斯達克或台指期的三倍槓桿呢?
他引用玄學的角度表示:這些投資的報酬率未來很可能不會輸給比特幣,而且對實質經濟有所幫助,何樂而不為?投資不會有因果嗎?如果不會那為什麼要做 ESG 投資呢?詐騙日益猖狂和比特幣價格上漲具有很強的因果關係,就算你不想認,因緣果報還是存在啊。
(「長期買進」政大財管系教授周冠男台股殺戮日加碼 0050,卻引發論戰:懂學術就懂投資嗎)
有趣的是強調因果循環的玄學投資法得到了「長期買進」周冠男的認可,他說:「再同意不過,就是個龐氏騙局。會有報應的。」
SEC 定義的龐氏騙局:聲稱高報酬且幾乎無風險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定義:龐氏騙局是一種投資詐欺,以新投資者的資金支付給既有投資者。龐氏騙局的操作者通常會承諾投資你的資金並產生高報酬,而風險極低或為零。但在許多龐氏騙局中,詐欺者根本沒有投資這些資金。他們只是用新投資者的錢來支付較早的投資者,同時可能把一部分留給自己。
由於幾乎沒有真正的收益,龐氏騙局需要源源不斷的新資金才能存活。當新投資者難以招募,或大量既有投資者希望提領資金時,這些騙局往往會崩潰。龐氏騙局名稱來自查爾斯·龐氏(Charles Ponzi),他在 1920 年代以郵票回郵券套利為名欺騙投資者。
而龐氏騙局通常有以下特點:
- 聲稱高報酬且幾乎無風險
- 報酬過度一致。 投資標的通常會隨市場環境起伏。若某投資無論市場狀況如何都能穩定提供正報酬,應保持懷疑。
- 未註冊的投資品
- 未具執照的銷售者
- 保密或複雜的策略
- 文件問題: 帳戶對帳單中若出現錯誤,可能是資金並未按承諾投資的徵兆。
- 提款困難
比特幣是龐氏騙局?從四大關鍵看其中差別
接著我們看看比特幣的起源,2008 年 8 月,當時正值金融海嘯後,一名自稱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的人建立了 Bitcoin.org。兩個月後的 2008 年 10 月,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解釋了這項技術的運作方式。三個月後的 2009 年 1 月,中本聰在創世區塊中,放入《倫敦時報》一篇關於銀行紓困的新聞標題。後續 Bitcoin 交由開源社群經營,中本聰的地址不再有動作。以下就旁是定義問題逐一探討:
比特幣從未承諾報酬
中本聰從未承諾任何投資報酬,更別說高報酬或固定報酬。事實上,比特幣在最初十年都以波動極大而聞名。經過數十年摸石子過河,比特幣終於在大眾視野中成為一種公認的資產,卻被特定人士視為聲稱無風險高報酬的投資。
中本聰的網路貼文仍然存在,他極少談論財富。他主要談技術、自由、現代銀行制度的問題等。他的寫作風格大多像工程師,偶爾像經濟學者,但從不像推銷員。他偶爾提到比特幣可能會變得有價值,但都是以技術性方式討論供給、需求、通膨、通縮等,而非承諾報酬。
在網路上看到「比特幣年底上看 20 萬」等文字,都是分析師、金融家、帶單老師自己喊的,你也不會因為分析師說波克夏·海瑟威年底上看一千元,所以認為巴菲特在做龐氏騙局,對吧?
比特幣開源代碼,資訊完全透明
大多數龐氏騙局依賴保密,就像 Elixir 挪用用戶資金去做高風險放貸。但比特幣的設計原理完全相反:
- 完全開源
- 所有程式碼公開
- 沒有一個中心化的權威可偷偷更改
- 可自由驗證
- 每個人都可運行全節點審計供應量
- 不依賴任何第三方或公司
因此 SEC 所提到的「文件問題」、「提款困難」,都不適用比特幣。你只要擁有私鑰,就能自由轉移比特幣,無人能阻止。當然,比特幣周邊生態存在壞人,例如:
- 托管中心倒閉
- 交易所被駭或詐騙
- 使用者被騙交出私鑰
但這些都不是比特幣本身,而是使用者忽略自我保管造成的。
沒有預挖,沒有中心化領導者卻能前進的比特幣社群
中本聰在軟體公開後與其他人一起挖礦,他沒有替自己保留任何獨享的挖礦優勢。他必須像其他人一樣使用電腦挖礦,且白皮書甚至在軟體推出前就已公開,這若以牟利為目標相當不尋常。相比之下,多數後來的加密貨幣不如此公平,像是以太坊在主網上線前預留 7200 萬枚給團隊與投資者(超過現在供應量一半)。
且比特幣是少數真正沒有中心化領導者卻能蓬勃發展的數位資產。中本聰在創造比特幣後,只運作了前兩年就消失,之後由其他開發者接手,但無任何人對其發展具有關鍵性壟斷地位。許多早期人物甚至後來投入其他專案。比特幣逐漸形成自己的生命,由社群、使用者、礦工、節點共同決定其走向。
比特幣已透過 ETF、DAT 在美股成熱門投資標的
SEC 的某些警示確實在比特幣早期階段適用,例如:
- 沒有註冊
- 風險極高
- 需具備技術與經濟知識才能理解
然而,這些並不足以構成龐氏騙局。現在已有多款比特幣 ETF 上市,比特幣資產儲備公司也成美股熱門標的。Fidelity、JPMorgan 與各大銀行皆積極探索更多相關技術。美國政府甚至研議比特幣資產儲備,美國民眾可以透過 Coinbase 等北美合規交易所購買比特幣。若不了解加密產業,多數人可能把所有「加密貨幣」混為一談,但對投資者而言,區分比特幣與其他代幣極為重要。
比特幣與黃金的比較:Bitcoin 是廣義龐氏騙局嗎?
既然狹意的龐氏騙局顯然不適用於比特幣,有些人便採用更廣泛的龐氏定義,來斷言比特幣是龐氏騙局。比特幣在某種意義上像是一種商品:它是稀缺的數位物件,不產生現金流,但有實用性。總供給上限為 2,100 萬可分割單位,根據預先程式化的排程,目前已挖出超過 1,850 萬枚。每四年,每 10 分鐘區塊中新生的比特幣數量會減半,總量會漸近地趨向 2,100 萬枚。
像任何商品一樣,比特幣不會產生現金流或股息,它的價值僅取決於其他人願意為它支付多少或拿它來交換什麼。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貨幣性商品,其效用完全關於儲存與傳輸價值,這使得黃金成為其最接近的比較對象。有人認為比特幣是龐氏騙局,理由是它依賴愈來愈龐大的投資者群體持續買入,以便早期投資者能向後期投資者出售。不過,這仍不構成龐氏騙局。
以同樣的邏輯來看,黃金這個已有五千年歷史的商品,也可以被說成是龐氏騙局。大多數黃金用途並非工業用途,而是作為財富儲存與展示。它本身不會產生現金流,價值取決於其他人願意付出的價格。如果人們對黃金的審美或作為價值儲藏的看法改變,黃金的網路效應也可能減弱。
黃金具備稀缺、美觀、延展性、可替代性、可分割且幾乎不可化學破壞等特性,歷經世代仍被視為長期財富保存與珠寶的最佳選擇:法幣興衰、單位數量快速增加時,黃金供給相對稀缺,每年只成長約 1.5%。比特幣依賴網路效應:需要有足夠多人把它視為良好的持有工具,才能維持其價值。但網路效應本身並不是龐氏騙局。
比特幣與法幣的比較,銀行系統才是龐氏騙局?
以最廣義的龐氏定義來看,整個全球銀行體系可被視為龐氏騙局。法幣在某種意義上是人為的人造商品。美元本身不過是紙張或銀行帳面上的一個數字。它本身不會生產現金流,雖然持有某些金融工具或存款機構可能會給付利息 (或負利率)。我們換取美元是基於其龐大的網路效應(包含法律/政府),相信能把這些紙張換成有價值的東西。
銀行的部分準備金制度(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更像是一場龐氏。若大約 20% 的人同時要提領現金,銀行系統將崩潰。或著銀行會要求你不能提領,因為它們並沒有足夠現金。這在 2020 年疫情初期美國的一些銀行就曾發生。這正是 SEC 判定龐氏騙局的一項紅旗:提款困難。
銀行系統就像大風吹遊戲,孩子 (債權) 比椅子 (實際可動用的貨幣) 多,當音樂暫停 (系統出現問題) 時,注定有人提不出錢。這是因為銀行收集存戶存款,把錢拿去放貸或買有價證券。只有一小部分存款可即時提款 (準備金)。銀行資產為貸款、證券 (如公債)、現金準備;負債則為存款與其他負債(例如發行的債券)。
以美國為例,銀行整體的現金準備約為存款總額的 20%。該比例在全球金融危機前曾低於 5%,但在量化寬鬆、新規與自律後,目前約為 20%。人們接受這種安排,因為相信它不會結束。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已運行數百年(先以黃金為基礎、後轉為純法幣)。當危機發生,聯準會可能會印製新鈔買入資產以恢復市場流動性,結果就是法幣購買力持續下降。

SWIFT 打臉張森林:絕大多數洗錢仍透過現金進行
至於張森林說的詐騙集團主要就是透過比特幣洗錢,洗白的錢再來投資實質資產建立詐騙集團王國的財富及影響力,投資比特幣會有報應等。看數據說話吧,SWIFT 報告表示絕大多數洗錢生意還是透過現金進行。
反之,在各渠道中加密貨幣的使用最少。更何況工具本身是中性的,醫生可以用刀救人,歹徒也能用刀殺人,你會因此認定刀子就是有害的嗎?比特幣匿名的同時,所有交易資料也都在鏈上可查。
(SWIFT 研究報告:與加密貨幣相比,法定貨幣仍是罪犯首選的洗錢管道)
比特幣為何下跌?太子集團被抄或許非主因
幾天後《菲式思考》作者菲比斯表示:10 月以來比特幣的大跌最可能的因素,可能與柬埔寨太子集團被抄家有關,從太子集團的發家事蹟裡可以看到虛擬貨幣的一大來源與需求者就是非法生意與洗錢,美國扣押了一大筆陳志的比特幣 12.7 萬枚,市值現在是 3400 億台幣。
考慮到不在流通的量約佔市值流通量的 0.8%,這批遭扣押的比特幣就像吊在半空中的鍘刀一樣,掉下來肯定血流成河,核心需求者忙著避風頭,又有一個隨時可能掉下來的鍘刀,難怪 10 月以來從 12 萬跌到公道價 8 萬 1,麻吉大割瘋狂爆倉不能入主旋轉豪宅,比特幣的下殺也間接引起了整體市場恐慌,這可能也是這波下跌的關鍵因素之一。
這一切就要說回到太子集團案,美國政府是如何抄走太子集團的比特幣的?事實上 12 萬枚比特幣轉移是早在 2020 年就發生的事,只是直到十月美國司法部宣布查封太子集團比特幣,兩件事才起關聯。
(史上最大150億加密貨幣沒收案背後,20 萬比特幣地址恐外洩!被點名錢包回應了)
當時名為 Lubian 的礦池,比特幣被轉走,背後原因是該礦池為方便行事,使用了漏洞百出的偽隨機數生成器 (PRNG),導致生成的私鑰並未真正隨機。意即這些錢包的私鑰是可被數學推導的。美國執法部門正是透過識別這批弱私鑰地址,暴力枚舉破解了這些錢包。也就是說,真正的問題出在該礦池的加密貨幣錢包,而非比特幣被破解了。
另一方面,詐騙集團比特幣被美國政府沒收,對幣價真是壞事嗎?
事實上今年三月 Donald J. Trump) 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和「美國數位資產庫存」(U.S. Digital Asset Stockpile)。該行政命令將比特幣視為國家儲備資產,並要求美國財政部負責管理這筆儲備。儲備的比特幣將主要來自聯邦政府在刑事或民事沒收程序中取得的資產。也就是說,被美國政府沒收反而像將比特幣鎖倉 (當然川普的歌性十分捉摸不定)。
(詳解川普比特幣行政命令:美國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財政部、商務部有權購入比特幣)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