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微軟 AI 大戰略:不投入算力競賽、不押 LLM,要當 AI 代理的全球作業系統
微軟公布 2025 Q3 財報,營收與獲利全面優於市場預期。本季營收達 776.7 億美元、年增 18%,每股盈餘為 3.72 美元。關鍵在於雲端部門,Azure 營收年增率 40%。然而,微軟為強化 AI 與雲端能力,CapEx 飆至 349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此外,受 OpenAI 投資相關影響,業外損益減少 37 億美元。儘管基本面強勁,資本支出加速仍成為投資人最關注的風險。
(OpenAI 完成資本重組並成立 PBC!最新估值 5000 億美元,微軟擁 27% 股權)
2025 年,當整個 AI 產業都在瘋狂擴張算力時,微軟卻反其道而行。這家公司悄悄停建部分資料中心,一度引發外界質疑:在全球 AI 基建狂潮中,微軟是不是放慢了?然而,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 在近期一場深度訪談與電話會議中,揭露了完全不同的戰略思維:微軟不是慢,而是比任何人更清楚:下一代 AI 的競爭不會靠單一模型、也不會靠把所有籌碼押在一代 GPU 上。
微軟沒有綁死 OpenAI,而是發展水平、垂直生態系
外界普遍以為:微軟花了數十億美元投資 OpenAI,自然會將技術方向與 GPT 系列深綁。但 Nadella 的說法卻大大不同。他直言,大型語言模型公司其實存在一種結構性風險:
「如果你是一家模型公司,很可能會遭遇『贏家詛咒』:你辛苦做出的創新,只要被複製一次,就會立刻淪為大宗商品。」他的意思很清楚:誰也不知道哪種模型結構會勝出。更糟的是:開源模型與企業微調,能在短時間內追上前沿模型。換句話說,你投入 500 億美元訓練的模型能力,可能被某個開源模型經私有資料微調,瞬間追平。
支架層 (scaffolding) 才是 AI 護城河,微軟集成基建、模型、代理
因此微軟不會把未來綁死在 GPT 一家,而是同時使用 OpenAI 前沿模型,支援開源與其他廠商 (如 Meta、Anthropic)。Nadella 認為,模型本身將會逐漸商品化。真正的護城河不在模型,而在支架層 (scaffolding)。因此發展自家 MAI 模型的同時,還有 Copilot、Azure 等產品,培養自己的生態系。擁有數據、擁有上下文工程,才是微軟真正的護城河。
微軟不是不能建,而是不願為一代 GPU 蓋巨型資料中心
2025 年,不少公司瘋狂建置 GB200 資料中心。但微軟的策略完全不同:停建部分資料中心,並改向外部 neocloud、礦企租用算力。至於背後原因,Nadella 說:我不想建出只能給某一代 GPU 或某一個模型架構使用的千兆瓦級資料中心。
他解釋 GB200 的設計、需求,跟 GB300 又不同,到 Vera Rubin Ultra 時,功耗與冷卻需求會完全不同。微軟的策略是發展能隨時間成長的基建,而不是讓資金困在乍看很厲害但幾個月就變沈沒成本的基建。
AI 數據中心建置成本過半用於採購 GPU
(巴克萊下調甲骨文 ORCL 評級,接近垃圾債!CapEx 暴增明年恐斷現金流)
據報導 AI 數據中心建置成本每 GW 高達 500~600 億美元,是傳統數據中心的 3 倍,超過一半成本來自購買 NVIDIA 等 GPU 計算硬體。自 2025 年初以來,全球科技公司未來數年的 CapEx 預估已接近翻倍。其中 Oracle (甲骨文) 負債權益比達 500%,巴克萊銀行估算在 CapEx 持平情況下,最快明年 11 月就會燒光現金。對比之下微軟的負債權益比僅 30%,算相對健康的財務情況。
業界人士曝 AI 資料中心的 CPU,真實壽命僅 1~3 年
有 Google 背景的業界人士透露,用於 AI 資料中心的 CPU,壽命僅 1~3 年。
大賣空主角 Michael Burry 也表示許多 AI 公司聲稱的 AI 使用期限根本沒實際那麼久,他們靠延長使用期限來美化財報中每年的折舊金額。Burry 估算,2026 至 2028 年間,超大規模雲端業者總計的低估折舊金額高達 1,760 億美元。若以此計算,他預測:「到了 2028 年,甲骨文 (Oracle) 的盈餘將被高估 26.9%,而 Meta 將被高估 20.8%。」
(大賣空主角 Michael Burry 再批 AI 巨頭:低估折舊、虛增盈餘是現代詐欺)
微軟不願被資本支出綁死,與礦企採購算力
Nadella 強調 fungibility (互換性),微軟願意下重注的條件是要能適應多種大型語言模型,能完成多階段的訓練、資料生成、推理,也能支援多世代的 GPU,這才有投入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微軟寧可租用外部算力,也不願被單一晶片世代綁死。也解釋了為何近期許多雲端運算業者如 IREN 成為微軟的合作對象,而不是競爭對手。
(IREN 獲微軟簽下 97 億美元 AI 雲端大單,股價漲逾 7%)
微軟商業模式從 to C 轉變成 to Agent
過去微軟的商業模式是賣軟體服務給消費者,如今他們的目標是賣基建給 AI 代理 (Business to Agent)。微軟不是要在模型戰爭勝出,而是要當 AI 代理時代的微軟。模型會變得更多、更新、更強。硬體會一代比一代密度更高、耗能更大。資料中心會不斷被新電力需求推翻設計。但只有一件事不會變:AI 代理需要一個世界級、可靠、可審計、跨世代相容的基礎設施來工作。
微軟要做的,就是這件事。這也是 Satya Nadella 在這場訪談中真正想傳達的訊號:模型會變,晶片會變,但「AI 代理的運行環境」才是永續不變的戰場。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