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匯率協議後新台幣狂漲 1.15%,經濟學人示警低匯率恐造成台灣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Neo
分享
台美匯率協議後新台幣狂漲 1.15%,經濟學人示警低匯率恐造成台灣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欄指出,雖然台灣因全球先進晶片製造能力而備受讚賞,但另一項不被重視的現象:長期龐大的經常性順差與被低估的匯率,已對台灣經濟結構造成嚴重扭曲。《經濟學人》直言:台灣的弱勢貨幣政策已過了必要時期,不僅壓縮消費者福利,更推高房價與累積金融風險,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

長期低估的新台幣:全球最被低估的貨幣之一

該文章指出,台灣央行 (CBC) 多年維持新台幣偏低,以強化出口競爭力。依《經濟學人》的 GDP 調整版 Big Mac Index,新台幣對美元被低估幅度高達 55%,為全球之最。AI 需求推升出口後,這些經濟失衡更急遽擴大。2025 年 10 月台灣商品貿易順差,年化後達 GDP 的 31%,創歷史新高、是疫情前的四倍。

低匯率已不再必要:台灣已是高所得經濟體

《經濟學人》指出,維持低匯率以扶植出口的理由已不存在。台灣已非工業化初期國家,人均 GDP 已超越日本台灣外匯存底已達 6000 億美元,足以應對封鎖或金融危機。頂尖科技企業占出口七成、占名目 GDP 四成,其競爭力足以承受較強的新台幣。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報導估算:新台幣升值 20% 雖將使台積電營運利潤率下滑約 8 個百分點,但仍高於 Alphabet 或 Apple。

低匯率使民眾購買力下降

利好出口業的結果是低購買力轉嫁至消費者,台灣人太會存錢、太少消費。自 1998 年以來,民間消費占 GDP 比重大幅下滑 20 個百分點。《經濟學人》認為,這種政策本意是讓台灣變富,但如今反而剝奪了普通人的成果。

台灣房價問題,經濟學人:與央行印鈔買外匯有關

央行多年透過印新台幣購買外匯,使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利率偏低,加速推升房價。1998 年至今,台灣房價已暴增四倍。

金融體系被迫押注美元資產,累積巨大匯兌風險

為消化經常性順差,官方默許台灣壽險業大量投入境外投資:壽險資金對外投資規模近 1 兆美元,絕大多數為美國公債。但這造成嚴重的貨幣錯配,壽險公司的負債是新台幣計價,但資產多為美元計價,一旦新台幣快速升值或美元急貶,資產負債就可能瞬間失衡,甚至引發壽險業危機。

為何台灣央行不改革貨幣政策?政治與產業結構是主因

《經濟學人》點名兩大因素:

  1. 出口製造業的政治壓力:頂尖科技業能承受升值,但大量依靠薄利出口的小型製造業將受重創,這些企業雇用約製造業勞工的 70%,使政府不敢輕易改革。
  2. 央行權力異常龐大:貨幣政策帶來的巨額外匯收益,使央行成為政府重要財源。央行盈餘挹注占政府收入的 6%,遠高於先進國家 0.4% 的平均值。這也讓央行在政治上握有高度影響力。

兩大風險逼近:壽險危機與美國壓力

《經濟學人》警告兩大風險正在逼近:

  1. 美元若續貶,台灣壽險恐成系統性風險:壽險業規模過大且資產美元化,一旦美元走弱,可能引發波動。
  2. 美國貿易壓力可能逼台灣升值:美國對貿易逆差敏感,可能利用安全承諾施壓台灣。

經濟學人更指出,台灣不像日韓中,都已與川普政府簽訂貿易協議,風險更大。今年 5 月,在市場擔憂美台緊張時,新台幣曾瞬間升值 9%。

《經濟學人》:台灣必須重建經濟模式,逐步讓匯率回歸均衡

經濟學人認為,改革雖具政治與金融風險,但仍是最優解:台灣政府債務僅 GDP 的 23%,有餘裕協助受衝擊的產業與勞工。壽險業如有充分時間,可逐步調整美元曝險。與需要防止快速貶值的阿根廷不同,讓貨幣逐步升值反而容易管理。關鍵在於央行應公布新台幣長期升值路徑與管理模式,參考新加坡與中國的作法。如此一來,台灣民眾終能享受其世界級出口奇蹟的成果,而非成為低匯率的受害者。

反面意見:經濟學人文章過度片面,台灣房價漲幅僅全球平均

Chenglap 文章筆記認為該文實質是在倡議新台幣升值,但論述刻意片面,未呈現台灣經濟結構的全貌。他指出,文章將「低匯率等於對消費者課稅」描述為重大問題,卻忽略幣值升值同樣會對生產者課稅,並只強調台灣是進口型經濟,卻回避台灣同時高度依賴出口的事實。

他亦以 2020–2025 年全球房價普漲為例,反駁《經濟學人》將房價高漲歸因於匯率低估,指出台灣房價漲幅與世界平均相近,甚至低於部分國家。如果我們要主張臺灣因為壓低貨幣而導致臺灣房價高,那臺灣應該要有高於平均的漲幅。但臺灣的漲幅只是全球平均。

且同樣被低估貨幣的中國房市反而崩跌,顯示匯率並非主因。Chenglap 也認為,《經濟學人》承認台灣有 70% 製造業就業依賴薄利傳產,卻仍主張升值,意味著必須犧牲傳產。若支持升值者同時批評台灣只有科技業賺錢、傳產苦哈哈,便是自我矛盾。

他更質疑文中指「保險業風險」與「避免川普關稅」是升值理由,並揶揄文章未署名、缺乏具體政策方案,只以風險可控帶過。他形容,《經濟學人》彷彿是要台灣放棄現行經濟模式,卻又無視可能造成的失業與產業崩潰,批其論調更像情緒動員而非嚴謹分析。

台美達成匯率共識,新台幣狂漲 1.15% 現報價 30.761

就在經濟學人專欄公開的同一天,台灣中央銀行宣布已與美國財政部就匯率政策達成共識。自 12 月底起,央行將提高外匯市場干預資訊的揭露頻率,從原本的半年公布一次,改為每季公布一次,以提升政策透明度與國際信任。美元兌新台幣匯率從 31.118 狂貶 1.15%,截稿前 30.761。中央銀行特別澄清,美國財政部在磋商過程中「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並重申三項核心原則:

  1. 不操縱匯率以圖競爭優勢或扭曲國際收支
  2. 干預應限於處理匯率的「過度波動」或「失序變動」
  3. 外匯干預應雙向進行,避免單邊升值或貶值操作

(台美匯率聯合聲明:央行強調未涉關稅談判,新台幣升值並非美方要求)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