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預測市場 Limitless 為何 All in 亞洲?專訪創辦人 CJ,融資、發幣時間、參與方式曝光

Neo
分享
第三大預測市場 Limitless 為何 All in 亞洲?專訪創辦人 CJ,融資、發幣時間、參與方式曝光

Limitless 創辦人 CJ 首次亞洲行專訪,談到韓國、新加坡、台灣的加密社群氛圍有何不同。獨家透露即將公布新一輪融資,投資者包含美國最大家族辦公室。Limitless 以一頁式、二元預測的極簡體驗,讓一般用戶也可接觸到最高 2000 倍隱含槓桿的價格型市場。也首度談到發幣時間、規劃以手續費回購的代幣經濟。在公益上,他強調鏈上善款不等於自動到位,真正有效的透明來自走到現場、把資源交給做事的人。

亞洲行首訪三地:新加坡、首爾、台北的加密氣息有何不同?

NEO:CJ 可以聊聊這次亞洲行的心得嗎?從韓國、新加坡到台灣,這次的旅行感覺如何?你先前有訪問過亞洲嗎?對於這幾個城市的文化、市場等有什麼新的發現嗎?像是這些城市對於加密貨幣的情緒有什麼不同?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CJ:我去過日本,前幾年去過南亞,但這是我第一次來韓國、新加坡和台灣。我雖然沒機會體驗新加坡的文化,但這是瘋狂的一週,談好了很多合約。可以透露的獨家 Alpha 是我們完成了新的融資。六個月前沒有人想要投資 Limitless。所以我們可能有些壓力。現在我們有壓力,因為所有人都想投資。

CJ:我剛到台灣,但我已經感覺這裡有很棒的人,還有強大的社群。不只是交易者,還有建設者和媒體。

NEO:韓國人非常熱衷加密貨幣市場,你覺得他們對預測市場也有同樣的熱情嗎?

CJ:我能理解為何韓國社會將預測市場視為賭博,因為他們的預測市場專注在運動比賽投注,但我想 Limitless 更專注於價格預測。如果你想投資加密貨幣,永續合約其實很複雜,要知道清算、資金費率、停損等。我會形容 Limitless 是為休閒玩家提供最簡單方式去獲得高利潤、高價格、高回報的產品。

把複雜變簡單:一頁式「高於/低於」取代清算與資金費率

CJ:我想我們應該做一些長期研究,去研究公眾對這個產品的看法。對我來說 Limitless 更偏向交易而非賭博,就像我提到的,選擇權其實相當困難,要學習像 Gamma、Theta、Delta。我覺得用戶沒有時間去學習所有的細節,成為專家需要花很多時間和資金。但當用戶來到 Limitless,他們不必擔心這些複雜的問題,也不必擁有經驗。

不論是支持運動比賽隊伍、音樂團體,或是任何東西,選邊站就是我們會做的事。我會說,這是人性的組成之一。當使用者來到 Limitless,他們不必去學什麼期權定價、那些希臘字母、或是停損、強制平倉、資金費率這些東西。他們只需要做一個選擇:高於或低於。

而且所有東西都在同一個頁面裡,你會看到目標價、基準線、當前價格。你也能直覺地理解定價是什麼,以及你可以拿到多少潛在報酬。我認為這正是讓 Limitless 比傳統永續與期權更優越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相信,我們其實有機會打造史上最大的交易所,並導入比任何一家交易所都更多的使用者,單純因為我們產品的簡潔與接觸門檻。

Limitless 團隊來自全球消費性應用 Reface

NEO:聽起來 Limitless 比起專業交易員,更專注於一般散戶。能簡短介紹一下 Limitless 以及他是如何開始的?

CJ:當然可以!就像我剛剛提過的,Limitless 是讓一般用戶以最簡單的方式,接觸到按小時計算的預測市場,裡面最高可達 2000 倍的隱含槓桿。基本上,就是「比特幣在一小時後會不會高於這個價格?是或否。」

人們會交易這個產品,而且即使很小的初始資金,也有機會獲得非常可觀的回報。我們已經看到很多例子,使用者把初始資金放大好幾倍;對他們來說,這比傳統或甚至期權類型的產品更容易上手、也更容易接觸到。

其實在成立 Limitless 之前,我們曾經做過許多比較傳統的產品,甚至包括選擇權交易類型的應用。有趣的是,我們的 Discord 社群從 2021 年就存在了,這個 Discord 一直延續到現在。在成為 Limitless 之前,我們嘗試過非常多不同的產品與方向。
直到 2023 年,我才與共同創辦人們相遇,並在那之後正式開始合作。Limitless 正式成立於 2023 年 12 月,我還記得那天的情景。

我的兩位共同創辦人 Roman 和 Dima 其實都來自一個知名的產品團隊,他們曾開發一款叫 Reface 的應用。Roman 是這個產品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在 2020 年,Reface 的下載量高達 3 億次,登上超過 100 個國家的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榜首。像是 Jeff Bezos、Elon Musk、Thierry Henry 等名人都曾使用過他們的產品,甚至有許多知名投資者參與投資。

這家公司至今仍然存在,是一家擁有多款應用、累積上億下載量、每月營收達數百萬美元的企業。Reface 的技術長同時也是一位非常聰明的機器學習研究員。他們其實是最早一批在消費端成功應用 AI 的團隊之一,早在 LLM (大型語言模型) 流行前,他們就已經在做生成式 AI。當時他們為臉部交換 (face swapping) 打造了客製化的機器學習模型。

有一次我與他們共進午餐 (這位技術長叫 Olaz) 他在席間對我說:「CJ,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能不能設計出一種加密經濟系統,讓它具備一套激勵原則?因為我覺得現在這個世界上充斥著資訊誤導與假消息。」

他說得很對。現在我們上網看到的資訊,往往難以分辨真假。他們過去在 Deepfake 領域的經驗,讓他們深刻了解這項技術的潛力與風險。他進一步說:「我想打造一種能夠協作又競爭的自主代理人群 (swarms of autonomous agents),讓它們彼此競爭,以『挖掘真相』為目標,去判定網路上一則資訊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這個想法非常強大,也極具前瞻性。每個人都能理解這點:未來十年,我們要辨別資訊真偽將會越來越困難。現在雖然有一些社群節點 (community nodes) 或像 Grok 那樣的工具開始協助我們辨識真偽,但這個問題只會愈演愈烈。

他接著問我:「那麼從加密經濟的角度,我們該怎麼讓這件事可行?要怎麼設計激勵機制?」他舉例說,如果這些代理人能夠有效判定真實性,那它們就能像 ETF 一樣,讓人可以投資其中。當它成功判斷真實資訊時,就會獲得報酬,這筆報酬能支付運算成本,甚至產生一定收益。於是,你就得到一個「有收益的產品」,而這個產品其實是一群在網路上競爭辨別真相的 AI 代理人。

反過來說,如果這些代理人判斷錯誤,就會虧損、無法支付計算成本,投資者自然不會繼續投資它們。這形成一個市場化的真實競賽機制,透過效率與獎懲機制解決資訊混亂的問題。這個想法深深吸引了我。我們午餐後不到五分鐘,我就開始思考怎麼設計這樣的系統。而很快我就意識到預測市場其實正是這套系統的完美契合點,那段時間我甚至因為這個想法睡不著覺。

接著我們深入研究,發現以當前的 LLM 與基礎 AI 模型水準來說,這樣的架構仍稍嫌太早,特別是流動性與永續性的問題仍難以解決。

用加密貨幣與經濟誘因解決假消息,看見預測市場潛力

我們看到預測市場是一項很有潛力、但尚未被真正做好的技術。在 2024 年美國大選前後,預測市場迎來第一次爆發。我們非常尊重像 Polymarket 與 Kalshi 這樣的團隊,他們確實讓選舉與體育預測市場走向主流。但我們開始思考:Limitless 能否憑藉我們的消費級產品設計經驗,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畢竟我們的團隊來自 Reface,那是全球性的消費產品。而我自己從 2017 年起就在加密領域,我那時候高中輟學想去 BitMEX 上 burp  一下 (玩笑語,意指上槓桿衝刺),很好笑的是 Arthur Hayes 現在其實是 Limitless 的投資人。那次算是我很強勢地進入這個領域。

我最初的點子是:把微型預測市場放進主流遊戲的後端,像是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讓每一次擊殺或死亡都被金融化。你可以想像你在玩 Counter-Strike,每次你在遊戲裡擊殺某人,你就能獲得一個經濟上的獎勵。當然我總覺得自己的點子都很好,這也是很典型的人性。我的共同創辦人,我會用 Limitless 背後的消費產品策劃高手來形容他。他說:CJ,這是個蠢點子。

NEO:或許你可以分享為什麼這是個蠢點子?

CJ:順帶一提,我們公司內部文化是直話直說、強硬回饋,這對我們很重要。我們講話很直接,做決策盡量不從情緒出發,而是從邏輯出發。我們也很重視給出彼此尖銳而誠實的反饋,因為我們明白這樣可以讓我們都變得更好。

他說:這是蠢點子,因為要做到順暢的、基於技巧的匹配,才不會讓人因為被虐而退場。如果你一進來就遇到全世界第一的玩家,他把你的錢贏走了,你還會再來幾次?一次?兩次?三次?但幾乎所有人都會立刻流失。

因此我們不可能在這個產品裡建立起原子化網路 (atomic network),因為我們無法解決冷啟動問題。不可能第一天就有成千上萬的玩家同時在線,形成這種原子化網路。做不到。我說:好,我同意。那我們就再多做一些用例實驗。

聊預測市場流動性:長尾市場不現實

接著我們想出、也最先嘗試的是使用者生成市場 (UGC Markets)。到現在其實還有人在用這個假設去做種子輪融資,我前幾天才看到,有人募了大概 300~400 萬美元左右。這個假設是:如果你允許創作者 (例如 KOL) 透過開市場去變現他的受眾,就能擴大使用者的選擇。

你會有更多人們想交易的市場,這很酷、很有吸引力,也很有趣。同時你也解決了分發,因為創作者可以把他的受眾帶進來,從中賺錢,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採用循環。但在預測市場的脈絡下,這有一個問題:這套模式在 meme 幣籌資 (pump.fun) 上也許有用,因為你有個 meme 幣,會有某些價值回流。

但在預測市場裡,如果你有一條長尾的市場:例如 CJ 會不會在 10 分鐘內吃掉這塊餅乾?我們要怎麼定價?問題在於:一旦來到長尾市場,風險定價與對沖幾乎不可能。

舉例說,如果開一個「CJ 十分鐘內會不會吃掉這塊餅乾」的市場,這種事件沒有可比對的合約、也無法對沖,只取決於我個人是否要吃。流動性提供者無從定價,極易被擁有內線資訊的人 (包括我) 狙擊流動性。於是平台要嘛補貼資訊回報者,要嘛自己拿錢當 LP 扛錯價,要嘛發獎金、積分、代幣去補貼,但本質上都在用虧損換增長,難以長久。

我們結論是:除非未來 AI 能精確為長尾事件定價,否則純 UGC 長尾預測市場很難跑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更現實的是,多數以 AMM 創新機制自豪的團隊,最終還是得回頭做撮合引擎,而真正把撮合做好,往往要再花上數月甚至更久。

一次實驗,每日市場交易量遠大於每週市場

在持續驗證假設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當起了創作者。我們的原則是:用最少步驟測最多假設,有效就加碼,無效立刻換題。有一次,我們做了「每週一次」的比特幣收盤價市場。某個週五晚上,大家邊小酌邊閒聊,同事忽然提議:「把每週市場改成每日,看留存會不會更好?」

隔天也就是週六,我們立刻上線「今日 4pm ET 的 BTC 價格」市場。結果是:單日市場的成交量,等同於一整週市場的量,而且當天就發生。我們當下就知道抓到東西了,於是全面改做日常市場,很快看到成交量與留存雙雙突破。

這也和傳統金融趨勢呼應:像美股的零到期選擇權 (0DTE) 在 Robinhood 使用者中有超高的互動性與留存。我們延伸出小時市場與更短週期的實驗,像 5 分鐘到期的選項型市場等,短週期的即時反饋,天然就具備產品黏性。我們在 7 月開始把焦點放到每小時市場。每小時市場的隱含槓桿更高,最高可到 2000 倍,這非常有吸引力。自從那之後,即使我們的用戶群擴大了一個數量級,留存其實還上升了。

Limitless 創辦人高中休學投入幣圈,曾赴烏克蘭前線人道救援

NEO:我看了你的 LinkedIn,你之前拿過 Polygon 的補助,也做過支援烏克蘭、巴基斯坦之類地區的區塊鏈專案。那真的引起我的注意。在台灣,最近花蓮遇到水災,很多人不信任地方政府能妥善使用善款,我們可以等一下再談這題。所以你自己是開發者?還是比較偏金融背景?

CJ:當然可以。關於 Polygon,我在 2020 年左右就在 Matic 網路上部署過最早的一批應用。那時候 Matic 的市值還不到 1 億美元。我當時拿到一筆開發者補助,是 Matic 代幣,價值大概 1 萬美元。當然我把它賣掉去付工程師薪水等等。不過如果照巔峰價格算,那筆補助後來大概值 1400 萬美元。所以我最好那時候什麼都不要做,把那些 Matic 代幣抱緊處理。

Limitless 創辦人高中休學,曾在 Polygon 打造專案

至於我的背景,我剛才說過,我在 2017 年就高中輟學開始做加密。我記得第一次看到 BitMEX 的時候,心想:等等,我可以用同樣的錢槓桿 100 倍?這裡面的陷阱是什麼?那我明天就發了啊!我成功了!我什麼都不用做了!

然後當然,五分鐘內我就被強平之類的。我才明白陷阱在哪:用 100 倍槓桿交易是很危險的。那時候我也是 Ethereum 的投資人。說投資人其實很小,基本上就是零用錢,大概 一千美元上下吧。但我覺得 2017 年的 Ethereum 在敘事上很混亂,很多人 (包括我) 都沒弄懂去中心化計算機的真正意義,直到 2019 年參加以太坊黑客松、在主網實作,才算真正打通任督二脈。

接著你也知道,Polygon 是第一條所謂 Layer 2 (他們是這樣行銷的),低費用、高性能的 EVM 鏈大量湧現。到了 2021 年,不確定你有沒有看過 Gather Town,我們做了跟它很像的專案:你可以有一個遊戲世界,裡面有視訊通話、社交活動、文字與影像聊天。但不同點是我們整合了不同的 DeFi 協議,走進銀行大樓 (像 Aave、Yearn),角色就能存款賺利息。

這個構想的初衷,是希望讓全世界更多人能以有趣的方式認識 DeFi。但同時這也是一個服務型業務:我們會為不同專案手動打造虛擬空間,比如 Polygon、Avalanche、Yearn Finance、Optimism 等,幫他們設計專屬的遊戲世界與社交場域。我們沒有拿任何創投資金,但光靠社群與企業委託,我們就能創造出幾百萬美元的收入。支持我們的早期 NFT 持有者,未來也會在 Limitless 獲得回饋與空投。

Limitless 團隊結識於烏克蘭人道救援

同一時期,我也投入公益籌款與救援:鏈上為人道援助募到約 1,000 萬美元,Vitalik 也曾捐出約 250 萬美元等值的 ETH。我在戰爭期間在烏克蘭待了近兩年,我去過前線的赫松 (Kherson),在卡霍夫卡水壩爆炸後參與救援行動。那真的是一段難以形容的經驗。我們可以等一下再談那些事情,關於人道救援的資金問題、人員執行問題,這些都遠比表面看到的複雜。

而正是在那段人道救援的過程裡,我在 2023 年 認識了我的共同創辦人。因為他們也都在做志工,對這個領域展現出極大的興趣。

預測市場天生需要多平台競爭,Limitless 站穩價格預測市場

NEO:根據我看到的數據,Limitless 現在已經是僅次於 Kalshi 和 Polymarket 的全球第三大預測市場平台。那你怎麼看 Limitless 與其他平台的差別?

CJ:很多人以為預測市場會像搜尋一樣贏家通吃,但衍生品與交易所的結構從來不是這樣。以永續合約為例,幣安也不過約 60% 市占,另外仍有 5~10 家交易所在未平倉上具可比性。原因是:這是典型的帕雷托 (Pareto principle,或稱 82 法則) 的行業,少數專業客戶 (做市、套利、機構) 貢獻了多數成交與收入,而他們的策略需要多場景的深度流動性來做跨平台價差與套利。

套到預測市場也是同理:就算 Limitless 明天新開一類市場、完全不做行銷,只要品項對、設計對,來自其他平台的鯨魚也會為了套利與價差自然湧入,因為這是他們策略的一環。反之,若你孤立地去自創一個沒人玩的新品類,還嘗試只靠 AMM 就創造流動性,會非常辛苦。

再看目前三大平台的發展:

  • Kalshi 因為有 Robinhood 式的散戶分發,所以形成了體育市場的網路效應。
  • Polymarket 則在地緣政治市場 (geopolitical markets) 形成強烈網路效應。
  • 而 Limitless 則在價格型市場 (price markets) 建立起自己的效應,特別是每日與每小時市場這兩個原子化群體 (atomic network cohorts)。
  • 用戶愛哪一型,就會想要更多同類型市場,這會自我強化。

CJ 聊 Coinbase 決定投資 Limitless 細節

NEO:那亞洲在你的全球策略中扮演什麼角色?

CJ:很多歐美團隊低估了亞洲。就我們觀察,零售用戶與實際成交的重心在亞洲:特別是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等地。數據與社群回饋都很清楚,所以我會待在這裡、深耕在地,因為用戶就在這裡。這不是口號,而是我們真切感受與選擇 All-in Asia 的原因。

NEO:你們的投資人包括 1confirmation、Coinbase Ventures、Maelstrom Capital,可以聊聊這些關係是怎麼開始的嗎?

聊 1Confirmation:一週開六次會完成融資

CJ:OneConfirmation 是很棒的投資人。有趣的是,他們是最早期投資 Polymarket 的基金之一。這也反映出我們對市場結構演變的看法有共鳴。我們從 2023 年底到 2024 年初就在 Farcaster 上公開打造產品,那時我們非常活躍,後來雖然活動少一些,但那段時間幫助很大。OneConfirmation 是主動聯絡我們的,他們冷 DM 我們,希望約通話,我們聊了很多關於 Limitless 的理念與設計方向。

他們喜歡我們的思維方式,也欣賞我們作為新創團隊的特質。早期創業的產品會一直變,這是常態。
但重點在於:

  • 創辦人是誰?
  • 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麼?
  • 他們為什麼而做?
  • 能撐多久?
  • 願意承受多大痛苦?
  • 以及他們怎麼看市場、怎麼執行?

我們跟他們一週內開了六場會,隔天他們就決定投資我們。他們直接匯了 150 萬美元。我們在 2024 年 4 月完成了 300 萬美元 pre-seed 融資。幾個月後,我們開始專注於每日市場,並看到突破性的成長。那時我受邀參加 Coinbase Ventures 在加州 Malibu 舉辦的峰會。

Coinbase 執行長看重預測市場潛力

我後來才知道,我被邀請是因為 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指名希望邀請在 Base 上運作的預測市場團隊。這場峰會全世界只有十幾位創辦人受邀,其中幾家之後已被 Coinbase 收購,比如 Spindle 團隊、Baseheads 團隊等。

我實際花了兩天時間與 Brian 面對面對談,還有 Jesse 及 Coinbase Ventures 團隊。那對 Limitless 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我們剛剛找到每日市場這個成功的形式,產品正要爆發。於是我們決定開啟策略融資輪,Coinbase 參與投資,原有投資人 Collider Ventures 也加碼。Coinbase 投資進來後,Arthur Hayes 與他的基金 Maelstrom 也加入。

(Collider 幾乎每一輪都投我們,他們是非常棒的合作夥伴,我會推薦給任何早期創辦人)

一切都從那次 Malibu 峰會開始,Brian 對預測市場表現出極大興趣,而 Limitless 當時是 Base 上最大的預測市場,這讓我們開始建立直接關係。此後,Brian Armstrong 本人也一直很幫忙。他甚至偶爾會傳來超長的產品回饋。我都在想:「這傢伙怎麼還有時間管 Limitless?他不是在經營美國最大的加密公司嗎?」真的讓人很敬佩,我非常感激他給予我們的時間與支持。

在 Coinbase 第二季財報的公開 QA 中,Brian 還親自點名讚揚 Limitless。那不只是 Base 的里程碑,更是 Coinbase 作為上市公司 的一個重大時刻。整體來說,這段合作不僅正面、有幫助,甚至非常激勵我們。

Polymarket 提供紐交所市場情緒指南,Limitless 如何應對

Coinbase 對預測市場感興趣,不排除進一步整合

NEO:我可以想像你見到 Brian 應該超興奮!那他有談過任何未來合作的方向嗎?例如整合到 Coinbase 應用程式?畢竟現在流行 Super APP,許多交易所都將鏈上功能整合進交易所 APP。

CJ:我對這一點非常期待。不只是 Coinbase,我們也在和一些亞洲市場占比更大的錢包與交易所洽談。目標是把 Limitless 整合進他們的核心產品。我認為 Limitless 能為交易所與錢包帶來很高的使用黏性與留存率。人們會因為想用 Limitless 而更常打開這些平台。目前我們還沒簽下具體合作,但關係很好。Coinbase 對預測市場確實感興趣,也想推動這個方向。未來很有機會展開深度合作。

Polymarket 獲紐交所母公司投資,Limitless 未公開投資人為美國大型家辦

NEO:最近 Polymarket 得到 ICE (紐交所母公司) 投資 20 億美元,並開始與紐約證交所 (NYSE) 整合。Kalshi 則與 Grok (馬斯克 AI) 合作。那 Limitless 是否也有與 Web2 或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計畫?

CJ:有的,我覺得我們正逐漸模糊 Web2 與 Web3 的界線。我們最近剛拿到一家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家族辦公室的投資,名字暫時不能公開,但很快就會看到。我們也持續與傳統金融界接觸,因為我們相信預測市場是一個能達到主流採用的新類別,而我們想成為帶頭者。所以答案是:絕對會有更多跨界合作。

計畫 80% 手續費用於回購代幣,Limitless 最後參與機會曝光

NEO:接下來的問題大家都很關心:Limitless 剛在 Kaito 完成公開銷售,超募 200 倍。那在發幣之前,社群還有沒有機會參與?

CJ:最好的方式是:直接私訊我,告訴我為什麼你想成為這個故事的一部分。我應該會被大量 DM 淹沒,但與其抗拒,不如擁抱。我們願意考慮讓具備好名聲、能帶來實際價值的人以天使投資人身份參與。老實說,我們無法容納所有人,但如果你真的有興趣、想幫助 Limitless 作為公司、產品、平台與代幣網路一起成長,請聯繫我。我一直都在,一條推文、一個 DM 就能找到我。

空投時間曝光,第二季積分活動進行中

NEO:那麼空投的部分呢?第二季積分計劃剛開始對吧?

CJ:我們現在還在進行積分活動,TGE 會發生在本季期間,而第一季積分已經結束,第二季進行中,未來還會有更多。我們相信 skin in the game (共擔風險) 與社群共持能推動產品成長,所以我們希望使用者不只是用戶,更是共同擁有者。這不僅是一個策略,更是一套價值觀。

NEO:能聊多一點關於代幣經濟的部分嗎?

CJ:我們計畫將至少 80% 的交易手續費收入用於回購。此外,持幣與質押者可以享有手續費折扣、專屬功能與會員特權。你可以把它想成預測市場版的交易所平台幣,但這會是第一個主流級預測市場交易所代幣。

區塊鏈如何改善慈善透明度,曾赴烏克蘭人道救援的 CJ:關鍵在人

NEO:最後,我想聊聊你用區塊鏈推動慈善透明度的努力。像我提到的,在台灣花蓮的災難中,大家其實很不信任地方政府。你怎麼看區塊鏈在慈善與救援的角色?

CJ:這是很棒的問題。我也有關注台灣目前的狀況,想先祝福台灣能早日走出這段艱難時期。我真的被台灣人民的行動感動,看到大家主動組織志工、捐款、親自到災區幫忙,那是一種很真誠、很溫暖的力量。這讓我更確信,台灣人是善良、有同理心、願意行動的人。這不只是從言語上,而是真正的行動上展現出來的。

談到區塊鏈如何提升公益透明與信任,我的看法是:鏈上在資本形成上極其強大 (速度快、範圍廣、跨境無阻)。像烏俄戰爭爆發時,全球加密社群在歐盟正式撥款前就先湊出上億美元,ConstitutionDAO 也募到數千萬美元。

但資本形成之後,分配仍然回到人。鏈不會代替人,最後把穩定幣轉化為真正救命的物資與行動,需要的是位在前線、可靠的人與組織。外界的印象與現地真相常常有巨大落差,我在赫爾松救援時親眼見到:沒有聯合國、沒有紅十字會在第一線,正在拉人與動物離水的是烏克蘭軍人。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資源直接交到真正做事的人手上,效率會高得多。

所以,鏈上籌款不等於自動可信的分配。想真的有效,請走到現場,看見誰在做事,把資源交給他們。區塊鏈是強力的資本引擎,但最後永遠是人把錢變成救命的行動。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