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工具不是投資工具!為何用房地產當儲備的美元穩定幣 USDR 一夜脫鉤 50%

ABMedia
分享
支付工具不是投資工具!為何用房地產當儲備的美元穩定幣 USDR 一夜脫鉤 50%

(本文由 XREX 撰寫)

由 TangibleDAO 發行的美元穩定幣 Real USD($USDR)在 10/11 與美元脫鉤,跌幅達50%。Real USD 是 Polygon 鏈上總鎖倉價值第四大的協議,在穩定幣的應用越來越廣,從投資買賣加密貨幣的功能,一直到真實世界的跨境支付等金融應用,$USDR 的脫鉤值得我們關注並再次省思,穩定幣的角色究竟為何?也因為這樣的角色,它應該有什麼樣的設計與規範?

$USDR 有兩個特色,第一它主要以房地產為儲備,第二是它將儲備,也就是房地產的獲利,反饋給使用者。「配息穩定幣」是一種一方面作為支付工具,一方面又將自身的獲利,返利給使用者的一種穩定幣類型。最近這類題目,在區塊鏈產業非常火紅,但大家對風險的討論與認知,顯然不足。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穩定幣的「貨幣流速」 (money velocity) 不足,是個風險

任何貨幣的第一防線是「交易場景與使用頻率」,也就是其「貨幣流速」。穩定幣被當作「支付工具」,整個系統是否能「穩定」,整個產品是否有與市場契合 (Product Market Fit),最重要的指標並非發行量或用戶數,而是:

  1. 它被「使用」的頻率有多高?
  2. 使用者是否因「支付」和「交易」需求,而持有此貨幣並頻繁地使用它?

更白話一點,就是此款穩定幣,是否有有豐富的交易相關應用場景,並且被頻繁使用與交易。

舉例來說,USDT 在新興市場,例如:印度、非洲、中東、南美洲等國家與地區很受到歡迎,無論是中小型企業用來做跨境支付、清算與結算工具,還是個人的加密貨幣投資、資產配置等等,USDT 都是最重要的媒介與單位。USDC 則是大型金融機構之間,在做大額交易與清結算時愛用的穩定幣,又或是在買賣加密貨幣之間,轉換為 USDC 安全暫存。

「配息穩定幣」的風險在於,當一款貨幣不被當成「支付工具」,而是被視為「投資工具」,那麼很可能,大家入手它、持有它的原因,不是要用於交易,而是當作一種投資。那將造成此款貨幣發行量大,流速卻低;此時,當它的投報率降低時,持有者沒有理由繼續持有,非持有者也沒有理由接手,快速形成巨大賣壓,造成背後儲備的擠兌壓力。

如果我們量化一款貨幣的多種危險因子,那麼:

貨幣危險因子.1 = 發行量 / 流速

也就是說,發行量大而流速低,是任何貨幣的一大危險因子,而「配息穩定幣」只要沒有豐富的支付應用場景,就很容易觸發此危險因子(註一)

回顧之前 Terra Luna $UST 的崩盤,當時 $UST 的發行商 Terra 用 Anchor 協議給出「補助性質」的 20% 年化利率,來吸引用戶持有 $UST。大部分的使用者,都單純只是為了獲得高額的質押報酬,所以才持有 $UST,但是 $UST 做為一個美元穩定幣,卻在滿足支付的需求上,很明顯的不足。

後來的崩盤,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補助性質強烈的高額質押補助無法持續,Anchor 年化利率降低時,大量使用者就會毫不保留地將 $UST 拋售,同時,新使用者也沒有任何接盤的動機。因為 $UST 對大家來說就是單純的「投資工具」,而非「支付工具」,沒有支付的應用場景。

除了像是 $USDR 這樣用房地產為儲備的穩定幣之外,目前還有另一個幣圈火紅的題目,是看到美債利息高,所以就流行以美債為儲備來發行穩定幣,並將美債收益回饋用戶。

「配息穩定幣」,很吸引人,很好理解也便於推廣。問題是,這些項目所提供的利息,並非來自市場借貸出來或是交易出來的「有機利率」,而是美府帶有「補助性質」的利率,這是不具有可持續性的。目前美債的超高利率終將結束,回到低利率。

此時,此類「美債配息的穩定幣」若沒有被當成支付工具,則必然:

  1. 「貨幣危險因子.1」指數高
  2. 「貨幣危險因子.1」因資本市場的改變,而發生大幅變動
  3. 如 $USDR 與 $UST 般,發生擠兌。

貨幣做為「支付工具」跟「投資工具」有本質上的牴觸

貨幣做為「支付工具」跟「投資工具」有本質上的牴觸,可分為二。第一個牴觸是,「投資工具」本質上常帶有投機成分,發行量的變化是大的:隨著市場情緒、投資報酬率的變化起伏,其發行量可能快速增加或減少。加上投資工具常需要做期限轉換 (maturity transformation),那麼為了在發行量劇減時,能夠保護儲備,降低擠兌風險,常有鎖倉機制,最常見的就是定存,一定要限制一定的時間不可以提款,來降低流動性,緩和瞬間的擠兌壓力。

然而,此種機制跟「支付工具」是衝突的:「支付工具」需要提供最大的流動性,就像是活存是隨時可以提領、轉帳的。所以,當支付工具的使用,參雜了投機成分,導致發行量變化大,會進一步回頭扼殺作為支付工具最重要的便利性和穩定性。

貨幣做為「支付工具」跟「投資工具」的第二個本質上的牴觸,在於不同於「投資工具」,「支付工具」本身所提供的服務,本質上就容易養成重複性的使用習慣,整體使用者的行為容易預測,也較為穩定。許多「支付工具」為了增加自身的穩定性,更會盡量去除投機的成分,使得其發行量的增減因子,主要來自支付需求的改變,而非市場的投機氣氛、利息高低等。

這是為何,任何券商的 App 都會有免責申明:「投資有賺有賠,投資人自行評估風險」等字句,但悠遊卡或現鈔上,不會印有「支付系統有賺有賠,使用者自行評估風險」。

如果您對最近幣圈很火紅的某款「配息穩定幣」有興趣,請想清楚:它的主要定位是支付工具,還是投資工具?使用者選擇它,主要是看上他的支付功能,還是他的投資屬性?

一個支付工具的價值,就是在於其支付場景,這是為什麼悠遊卡並沒有支付利息,蝦皮幣也沒有支付利息。更深入一點地說,這也是為什麼在傳統金融之中,基礎貨幣 / M0 / 紙鈔,一定是不配息的。因為,使用者來擁有它、使用它的場景,對它的需求,必須要是在於支付,而非在於「分潤」或者「獲利」。各國政府發布的央行數位貨幣 (CBDC) 的白皮書,就我目前看到,包含台灣的,都會強調央行數位貨幣是不配息的,因為它就是支付工具,而不是投資工具。

如何評斷一款穩定幣的角色?

怎麼判斷一款穩定幣,是否佔據了「支付工具」的角色?那就看他是否佔據「獨特交易之媒介」的角色,以下兩個簡單的問題,提供給大家幫助思考:

  1. 交易 BTC、ETH,哪一款穩定幣的深度最夠、流動性最好?
  2. 新興市場貿易,要用美元穩定幣支付貨款,商家願意接受哪一款?

而美元就是一個實例:美國長期刻意利用其國力(武力、經濟力),讓美元佔據了許多獨特的「交易之媒介」角色,例如:美股、石油、跨國換匯、政府與政府之間支付等。

所以今天,雖然美倒債的風險提升了,大家並沒有辦法因此而立刻脫離美元、拋售美元,因為大家都需會使用到美元。

臺灣展望未來十年的穩定幣發展,監管與創新要與時俱進

XREX 做為一家區塊鏈金融機構,一直以來都很關注穩定幣在跨境金流上的應用,特別是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今年,我們在新加坡舉辦首屆穩定幣高峰會 (Stablecoin Summit),從穩定幣模型、機構與個人應用、資安、銀行對接、央行數位貨幣對接、監管等各個層面,去思考未來十年的穩定幣發展。

臺灣現在的加密貨幣監管也日趨成熟,央行也正在研究發行台幣的央行數位貨幣,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也在接受立法院質詢時強調,穩定幣是虛擬資產的一部分,兩者不能分開。未來穩定幣的發展與應用,都值得我們關注,因為這會直接涉及我們的經濟、貿易、交易與各個不同層面。

雖然我們樂見諸多穩定幣的創新,但許多項目仍存在著不少風險,我們必須具備判斷與防堵這些風險的能力。穩定幣是應區塊鏈技術而生的新型支付產業,不只有區塊鏈產業參與,許多傳統金融機構與電子支付巨頭,如:PayPal、VISA、萬事達卡、摩根大通、渣打銀行等等也都積極搶進,穩定幣未來的十年,值得期待,也需要區塊鏈產業、監管單位、傳統金融業之間,密切且良性的對話。

相關文章:

  1. 穩定幣年會開場演講:「穩定幣社會運動:未來十年」
  2. 從 UST 崩盤,看穩定幣掛鉤美元的三道防線
  3. 美元穩定幣 UST 死亡螺旋還有救嗎?算法穩定幣瞬間脫鉤帶給我們的啟示

註一:

當需求包含顯著的投資/投機成分時,這個貨幣危險因子的分母會不穩定,短期波動大,導致價格波動,不利作為交易媒介,此危險因子存在短期大幅波動的可能。此指標的絕對值或相對量級並非關鍵,其波動才是重點。一個健康的支付導向的穩定幣,此因子的變化不會大,就算有顯著趨勢,趨勢也是緩慢漸進而不是急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