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反叛與野心家:LBank 的「孤膽英雄」式崛起之路

在加密世界裡,LBank 一直像個異類。它曾在 Filecoin 債務泥潭中突圍,也曾以 Memecoin 為支點完成彎道超車。2025 年,它又把名字刻在綠茵場上,成為阿根廷國家隊的官方合作夥伴。外界貼上的標籤——癲狂、荒誕、抽象——既是質疑,也是註腳,勾勒出它始終逆勢而行的姿態。
如今,加密市場走出低谷,新的分化與重構正在發生。敘事迭代與監管趨明交織,競爭已不再只由流量決定,而在於誰能跑通「發現價值—承接流動性—兌現收益」的完整鏈路。LBank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交出答卷:一年之間,它把品牌敘事拉到世界盃舞台;它推出 1 億美元 Bonus Pro 計畫,直面頭部平台的用戶爭奪;每日交易量突破 105 億美元,多次穩居全球前列。
把時間軸拉長回望,從 2015 到今天,LBank 已由單一的「資產撮合中心」成長為貫穿 交易—品牌—生態—社群 的「Web3 基建核心」。十年零安全事故的堅守,一次次邊緣化後的反打,讓它的傳奇不僅關乎孤膽,更關乎一種另類生存的可能性。
混亂中的重構|Trade Like A Champion
「沒有永遠的勝利者,就好比加密世界裡沒有常勝將軍。」
2025 年 9 月 26 日,LBank 官宣與阿根廷國家隊達成贊助合作,合作週期涵蓋至 2026 年世界盃。與「曝光即達成」的傳統贊助不同,LBank 把體育作為情緒槓桿最大的場景,把頂級 IP 作為敘事錨點,把品牌故事嵌入用戶的日常可見面。品牌提升並非孤立事件,而與產品增長同頻共振:平台同步上線 1 億美元獎池,參與即可獲得 $100 增強版贈金,劃轉至合約帳戶可獲 100% 等額贈金,且無個人上限並可直接用於實盤交易。
活動節奏精準踩在世界盃熱度上行的階段,用戶路徑被壓縮為「註冊—劃轉—實盤」的順滑閉環。這樣的設計既降低了試錯門檻,又提升了轉化效率,讓獎勵不再停留於噱頭,而是真正進入交易場景,形成「真實可用的激勵—穩定可靠的體驗—持續複購與活躍」的增長鏈路。熱度仍在持續。9 月 30 日,LBank 宣佈全球註冊用戶突破 2000 萬。這不僅是一串數字,更是一個階段性里程碑——意味著在加密市場重新洗牌的週期裡,LBank 已經從邊緣化的「異類」,成長為擁有全球性用戶體量的主流力量。
在時間中完成自我重構,LBank 像冠軍般,在不斷更迭的賽場上找到新的勝勢。
產品縱深與機制延展:從「功能拼圖」到「系統合力」
如果說贊助阿根廷國家隊是品牌層面的「抬桿」,那麼產品層面的「借力」則來自於對機制的系統化打磨。LBank 並不把產品理解為「單個工具」,而是把它們組織成一套可以自洽循環的操作系統:入口要低、路徑要短、流動性要深、風控要硬、收益要可評估,最後再用積分與激勵把行為沉澱為可復用的增長。
美股與加密貨幣,從來都不是非交叉的金融產品。7 月 21 日,LBank 上線了 STOCKS 專區,實現了對資產邊界的拓展,它把代幣化美股資產納入可 7×24 交易的統一介面,消除了最小投資門檻與傳統結算週期的摩擦。用戶從「發現標的」到「下單成交」的動作鏈被壓縮到最短,平台以匹配引擎與流動性路由提供接近「零滑點」的深度體驗。與其說這是一條新品線,不如說它把「RWA 與加密原生資產」的切換成本做到了極低——像網球手對抗自己的舊習慣:起手並不蠻力上旋,而是在接發的第一個回合就學會「借力打力」,用統一的撮合框架把兩類資產的流動性連接起來,越打越順、越打越省力。
LBANK EDGE,作為百倍專區的試點,引入「100% 交易包賠」,在「收益彈性」與「底層保護」之間,這套機制找到了可複製的平衡點:讓「百倍預期」不再等於豪賭,而是可量化評估的理性選擇;並設立 500 萬美元生態基金扶持優質項目。數據已給出回聲:截至目前,首批 10 個項目平均漲幅 1,962%,最高 20,676%。這套機制把原本「豪賭式」的預期變成「可量化評估」的理性選擇——先與「貪婪/恐懼」的交易習慣對抗,再在回合中借力,最終把波動轉化為可承接的收益彈性。
邊界,從來都不是侷限。相反地,這是隔絕的最佳屏障與祛魅的開始。
與其在二級市場「追漲殺跌」,不如從一級發行端改寫博弈規則。基於這一判斷,LBank 推出全新產品 LBmeme Launch——一個專注於 meme 代幣發行、加速與交易的新型 IDO 平台,它試圖用更低成本、透明且高效的流程,讓更多普通用戶能輕鬆創建與參與 meme 項目,把「選擇權與定價權」從少數人手裡交還給用戶群體。
其差異化首先體現在 發行定價與流通結構。LBmeme Launch 以 小市值、全流通 為起點,拓寬價格發現空間、提升上漲彈性;其次是全額退款的安全墊。在加速階段如未達目標,平台對所有參與資金全額退回,顯著降低試錯成本。相較當下諸多 CEX 衍生的「偏二級交易」的 DEX 產品路徑,它更聚焦一級發行權的再分配,不執著於鏈上資金的短期流動性博弈,而是強調讓普通用戶的創意與需求 成為供給側的起點,把「用戶即伯樂」的市場共識做成可復用的基礎設施。自上線以來,LBmeme Launch 已成功上線兩個 Meme 代幣,表現異常亮眼,48 小時均實現了 4,850% 的上漲。
整體來看,LBank 把產品從「堆點功能」升級為「環環相扣」:用低門檻入口與清晰路徑引導增量,用深流動性與風控機制穩定體驗,再用權益與激勵沉澱行為。就像一場網球拉鋸:起球對抗的是自己的習慣,真正的勝負在於能否在來回中掌握節奏、懂得借力、拿下關鍵分。
從供給到供才:$10 億人才計畫,把「發現—承接—兌現」延伸為「發現—承接—兌現—培養」
2025 年 10 月 15 日,LBank 發佈「$10 億人才孵化與協作計畫」($1B Talent Incubation & Collaboration)。這不是一筆單純的資金池,而是一套涵蓋教育、構建、協作與文化的長期機制:透過獎學金、區域合作、基礎設施投入與面向社群的 DAO 型激勵,去支持下一代 Web3 Builder——從鏈上衍生品與 DeFi 基建,到加密文化與創作者經濟,再到本土化的原生創新。
這一步的價值在於把 LBank 的結構力,從「資產供給」(EDGE、Premarket)、「工具供給」(現貨+合約、LBmeme Launch)、「流動性供給」(做市與流動性深度),延伸到了「人才供給」:
對 100x Gems Hub:為早期項目與創作者注入持續的人才與試驗場,形成「項目—流動性—人才」的閉環;
對 LBmeme Launch:讓一級發行與社群創作銜接得更緊,更多的創意在更公平的機制裡落地與定價;
對區域生態:以在地化合作與教育支持把開發者與研究者留在一線敘事裡,讓「新資產的供給端」具備長期穩定性。
LBank 的核心信念很明確:加密文化的繁榮,既需要資金,也需要信任、工具與表達的舞台。$10 億人才計畫,正是把這件事「做長、做厚、做系統」的開始。
資產大爆發:100 x Gems Hub 迎來指數級增長契機
在競爭白熱化的加密戰爭中,LBank 打法很明確:不侷限於 Memecoin,單一敘事無法 Deliver,唯有實現多產品、多事業線路徑,才可實現底層邏輯到現實產品的「躍升」。
在交易所競爭級別中,除了常規的產品 PK,就是發掘資產帶來的最直接的「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可能是 K 線的極速拉升,也可能是慢牛的來回拉扯,回報率是最無需多言的證明。
在盤前市場,LBank 已上線包含 BLUM、HYPE、HUMA 在內的 7 個資產,最高回報 123 倍、平均回報 51 倍,驗證了「早發現—快承接」的執行效率與收益彈性;
LBANK EDGE,截至 2025 年 9 月,首批 10 個項目平均漲幅約 1,962%,最高約 20,676%;在營運強化階段,透過 Launchpool 與持續空投提升用戶獲得感與留存,打通「發現—承接—轉化—複購」的增長閉環。
仔細說來,LBank 更像是一匹脫韁黑馬,咬死每一個風口,成為扭轉整個局勢的咬力突破口,為自己謀得一席之地。
從 2024 年「AI × Meme」疊加行情的低位反轉起步,平台沿著「趨勢識別—資產篩選—上架承接—結果驗證」的標準鏈路一路推進:
在「AI 敘事+社群情緒」的交匯點上,連續捕獲 GOAT、AI16Z,並在同月把「話題資產—交易深度」的節奏打實;
順著情緒擴散的側翼,拿下「動物概念」代表 MOODENG 與 FARTCOIN,用更短的價格發現窗口把資金動能承接到位;
進入 2025 年,在「話題人物+總統大選年」的宏觀情緒點上,LBank 首發 TRUMP,把「熱點放大—流動性聯動—收益兌現」的閉環再走出一個範式樣本;
在各大 CEX Web3 產品神仙打架時,LBank 持續猛跑延續「百倍幣效應」:LAUNCHCOIN 151x、RFC 108x、DUPE 134x、USELESS 75x、SHELL 69x 等,高於其他 CEX 約 90% 收益,形成「熱點打造—流動性支持—收益轉化」的高信噪比機制,成為聲譽與增長的雙重槓桿。
根據近期深度文章數據透析:十大主流交易所新幣與合約數據深度對比,在各大 CEX 的 Web3 產品「神仙打架」時段,LBank 沿著「熱點識別—高頻上架—同步合約—結果驗證」的標準鏈路持續猛跑,把「百倍幣效應」做成了方法論:當幣安引爆 Meme 板塊、全網情緒抬升之際,LBank 不是被動跟隨,而是第一時間把 GOAT、AI16Z、CLIPPY、OPENX 等話題資產拉上牌桌,並同步開放永續,形成「現貨進、合約放大」的雙市場承接。
橫向對比同梯隊平台,LBank 的「黑馬密度」更高:樣本期內 7 日上漲占比約 34%,其中 ≥100% 的翻倍占 12.5%、≥300% 的占 3.6%;更關鍵的是 24 小時平均收益約 +16%,意味著首日就存在可觀、可兌現的短線窗口(不是只看天花板、也兼顧落袋效率)。反觀同週期對手,Gate/MEXC 的暴漲頻次同樣驚人但「腰斬面」更大;Bybit/Bitget 的均值主要由個別明星幣拉高,中位數偏弱;幣安/KuCoin 的整體更收斂,暴富神話稀少、深跌也更少。這組差異恰好解釋了 LBank 的取勝路徑:用更密集的上新去提高「命中黑馬的概率」,再用同步永續把流動性與做多/做空工具裝上車,完成「新幣現貨—合約放大」的閉環承接。
數據同樣給到結構性側寫:Q3 期間 LBank 總交易量環比 +92.3% 位居樣本增速第一,衍生品在平台交易中的比重升至約 66.7%,說明「現貨帶量—合約放大」的聯動已經從策略變成主結構;對用戶而言,這意味著同一標的可以在同一平台裡完成從發現、建倉到加槓桿/對沖的一條龍操作,減少跨所遷移帶來的滑點與時差損失。
更重要的是,一次性「吃行情」不等於建立長期優勢。LBank 把一級的定價權也納入到自己的飛輪裡——LBmeme Launch 把發行端的「門檻、流通與安全墊」三件事拆開重做:小市值全流通,更大的價格發現空間;加速未達標全額退款,把試錯成本從投資者身上挪下來;AMM 驅動的供需動態定價,讓「用戶即伯樂」的共識真正落地到曲線裡。上線當期,兩隻 Meme 新發在 48 小時內均錄得約 4,850% 的階段性漲幅,造富效應直接回流到社群敘事,也把「一級—二級—衍生品」的三段式增長閉環跑實。與前述「高頻上新+同步永續」疊加後,LBank 的優勢不再只是「誰更快」,而是「誰更早把定價權、流動性與工具鏈捆到一起」,把單點爆發變成系統性勝率。
從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LBank 現貨日均成交達 105 億美元(來源於 CMC),市占率 3.1%(來源於 Messari),新資產實現 130% 收益,LBank 保持穩定上幣節奏與較高的首發占比——第二季度上線資產中,超過三分之一為全球首發。這種以「資產多樣性」激活用戶、以「高潛項目」驅動流動性的結構,使用戶可在同一平台完成從早期潛伏到爆發兌現的完整路徑,顯著降低跨平台交易所帶來的滑點、費率與操作風險。
縱向看,這一串案例覆蓋了從敘事起點到擴散側翼、從話題資產到人物標籤的完整譜系;橫向看,則體現為「更早的篩選時點、更快的上幣承接、更強的結果驗證」。它們不是孤立的幸運,而是一套可復用的打法——在行情的每一次回合裡,率先站穩發現與承接的位置,隨後用深度與機制去放大兌現的效率。
門裡門外的局外人,去有潮水的地方
只剩下 1% 的希望,也不能放棄,真正的翻盤,往往誕生於絕境之中。
2024 年,充滿爭議且抽象的一年。這一年中,VC 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Memecoin 憑藉其高 Alpha 超雄體質獲得一眾散戶追捧。也是這一年,LBank 實習生以「小字」反抗權威,與 Eric He 在 Twitter Space 中激情對決,最終散戶擊退了資本的力量,Eirc He 自省退居幕後,被革命的 LBank 似乎更有活人氣息。
看似是無序的行為放權,但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一環自上而下的行為藝術,從草根中生長,也從居高臨下中滋生傲慢,此次 Eric He 的身份轉換,卻也是真實行動上的巨人之舉。
從一開始的「上幣最快、深度第一和交易包賠」的交易關鍵詞,到「百倍幣比例全球第一、首發資產漲幅全球第一和市場占有率 CEX 第一」的突破自我,LBank 逐步擴寬,實現更加高階的市場路線。同時,主流三方平台和媒體的見證也是完美的閉環。
3 月 18 日,CoinGape:LBank 獲評「Meme 投資首選交易平台」;
4 月 16 日,CoinGecko 報告解釋 LBank 核心競爭力:上幣速度行業領先;
4 月 22 日,福布斯關注 LBank,並讚譽 LBank 以 Memecoin 為橋,重塑全球金融通道的價值;
5 月 2 日,華爾街日報主動報導 LBank 在 TOKEN2049 期間的活動表現;
6 月 13 日,LBank 獲得 Bitcoin.com「Top3 最佳交易所」獎項;
6 月 23 日,LBank 獲評 CoinGape「2025 全球 TOP3 最佳交易所」獎項;
7 月 8 日,LBank 獲評 BeInCrypto「最佳 Meme 交易平台」獎項;
8 月 18 日,LBank 與 Binance、HTX、Bybit 等平台一同入選,被評為 2025 年 8 月交易量、手續費及功能綜合排名前十的加密交易所。
在尚未出現下一個 FTX 或下一個 Coinbase 的週期裡,LBank 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供給為先導、以機制為底座、以數據為驗證、以品牌為錨點,持續把「發現—承接—兌現」的能力做厚、做深、做穩。當市場步入新秩序,平台之間的差距將不止體現在高潮時的峰值,而更體現在低谷與波動時的韌性。LBank 的路徑顯示:當方法論被做成可複製的系統,增長就不再依附於偶然的風口,而建立在可驗證的結構優勢之上。
把品牌敘事錨定在綠茵場,把產品增長綁定在可用激勵,把資產供給拓展至 RWA,把風險緩衝機制化為 EDGE,把收益體驗沉澱為用戶心智——LBank 正以多維結構力完成由「交易所」向「Web3 入口」的角色遷移。十週年對它而言,不是階段性總結,而是系統性再出發。
哪怕是一個螺絲,也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