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 迷因化不再受親睞?「KOL 輪」成為 Web3 新創快又有效的融資與市場行銷術?

Elponcho
分享
VC 迷因化不再受親睞?「KOL 輪」成為 Web3 新創快又有效的融資與市場行銷術?

以華人為主體的香港 Web3 嘉年華,人們交談間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就是「KOL 輪」,這個新創名詞源自於新創公司的募資階段 (種子輪、A/B/C/D 輪等),因應不同公司發展程度與募資規模而定義的輪次。

而 Web3 借用這個概念, 將早期募資的對象鎖定在經營社群的 Web3 KOL (意見領袖),給予 KOL 早期投資優惠,並透過 KOL 進行市場行銷。「KOL 輪」成為近期新創專案的必要環節,增加 KOL 的獲利來源。

此現象也引起了許多討論: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尋求 KOL 是否比風險投資公司更好?
  • 新創公司會不會反過來割 KOL 呢?

VC 迷因化、KOL VC 化

因應迷因幣熱潮,開始出現奇特現象。公鏈宣稱將蒐藏迷因幣、VC 舉辦迷因幣比賽,並分析迷因幣會很有用,稱其為「memefra」(迷因基礎設施)。這些機構似乎不再侷限於「有實際用途或規劃」的 Web3 專案,而是擁抱群眾的迷因幣。

(雪崩協議公佈迷因幣官方蒐藏標準,透露已開始買進迷因幣)

(迷因成公鏈必爭之地?BNB Chain宣佈舉辦迷因幣開發者競賽)

簡中 KOL @nftbanker (小将) 分享他近期到巴黎活動的想法:「VC 開始 Meme 化,KOL 開始 VC 化。沒有名氣的歐美基金的條件比 KOL 差了四倍,他們不理解中國人怎麼能用一個 Excel 表,一夜之間就募集完資金,而他們還在等待解鎖期。這些 KOL 已經賺到了錢。有幾個剛從中國大學畢業的 KOL,成為了這輪牛市中出手最快、最多、最早套現的 VC。」

或許是迷因幣的影響,新創專案轉向把 KOL 視為重點,KOL 有什麼優勢嗎?

KOL 優勢僅次於一線 VC?

投資人 Jayson @jaysonhu2018 認為,KOL 對於新創專案帶來的好處,僅次於一線 VC。

因為比起 VC,KOL 社群的決策更快,很快就可以決定投資並且交付資金,相較 VC 的內部流程跟決策,花費的時間與調查就更多了。而且 KOL 社群投的資金還不一定比 VC 少,相當於二線 VC 的水平。

「幾個 KOL 湊一湊拿出小幾十萬 u,大幾百萬 u 投單個項目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jaysonhu2018 表示。

KOL 的鎖倉條件,會綁定宣傳行銷,他們為新創專案帶來的曝光跟資源,都不比 VC 差。

二線 VC 甚至不如 KOL

@jaysonhu2018 認為很多二線 VC,都只是在透過關係套利,選定標的的能力,還不一定比單打獨鬥的 KOL 好。KOL 在汰弱扶強的社群生態中,也造就了一定的「好眼光」。

KOL 輪只是低額度的行銷活動?反而會被割?

然而,也有意見認為,KOL 輪仍只是 VC 行銷的一環。

研究員陳劍表示,認為「KOL>VC」的說法,主要觀點是 KOL 拿到的估值比 VC 低,解鎖條件比 VC 好。但其實「KOL 輪」的額度非常低,還要忍受一些新創專案的情緒勒索,也就是 KOL 不但是花自己的錢,還得要替新創打工。相比機構,只是分到一點麵包屑而已。

吳說區塊鏈創辦人 Colin Wu 直言,很多 KOL 輪其實就是 VC 在推動,兩者只是互補而已。KOL 輪估值高、解鎖快、額度低 ; VC 解鎖慢、估值低、額度高。事實上,沒有知名 VC 背書,KOL 大概也不太敢投。「KOL>VC」這樣的說法,恐怕是言過其實。他認為,「KOL 輪」顯示的現象是,VC 都開始在營運流量。

台灣投資人 Woody 解釋,理解「KOL 輪」很簡單,就是一部分的行銷費用。那些在推特上的推文都是很制式化的,許多 KOL 也都有收過類似的請求。只是讓 KOL 可以優先退出砸盤走人,份額也很小,其實並不容易被割到。這些僅是新創專案投放的宣傳費用而已。

Woody 建議有些「KOL 輪」不建議接,例如鎖倉時間過久,可能血本無歸,或是太過土狗的 (品質不好) 的,沒必要為小錢承擔罵名,還有跟機構同時解鎖的,等於是讓自己的社群給機構接盤了。

KOL 與粉絲的自由市場

許多加密貨幣投資者,多半沒有時間研究,也缺乏經驗判斷投資標的。KOL 在給予建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KOL 輪」的出現也證明 KOL 在帶動投資宣傳方面的影響力。

「買什麼會賺錢?」只要能回答投資人這個簡純的問題,並且讓群眾感到滿足,就能達成任務。

KOL 承擔金錢與名聲風險,粉絲可以自行判斷 KOL 的人品與績效,在自由市場中選擇標的。「KOL 輪」這類基於投資顧問角色,給予顧問宣傳預算的活動,已是當前加密貨幣市場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