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Fed 喊卡!銀行加密業務不需再額外審查

美國聯準會 (Fed) 宣布,即將結束一項自拜登 (Joe Biden) 政府時期啟動、專門針對銀行加強加密監管與金融科技活動的計畫,代表 Fed 要把過去兩年累積的相關的監管理解與實務經驗,重新整合回一般的日常監管流程。同時呼應近期美國監管機構陸續釋出新規,態度轉趨開放,讓銀行能更明確地提供加密相關服務。
矽谷銀行倒閉後,加密監管計劃隨即啟動
2023 年,矽谷銀行等三家與加密產業相關的美國銀行相繼倒閉,促使監管機構提高警覺。Fed 同年設立「新型活動監督計畫」(Novel Activities Supervision Program),針對銀行涉及的數位資產與區塊鏈業務加強監管。
這項計畫的目的,是幫助監管單位更全面掌握加密相關風險來源與控管方式,確保金融體系穩定。
(矽谷銀行跳樓大拍賣,First-Citizens Bank 以 165 億美元正式收購)
聲譽風險不再列入調查
到了 2025 年,Fed 表示已對加密與金融科技活動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並逐步累積風控經驗。今年 6 月,Fed 宣布在銀行檢查項目中,將「聲譽風險」 (Reputation Risk) 移除。
Fed 所定義的聲譽風險,指的是因負面輿論導致銀行業務形象受損,甚至引發昂貴訴訟的潛在風險。然而也有許多銀行業者表示,這類風險評估通常涉及主觀判斷,導致一些有合法但不被監管人員認可的業務行為受到處分。
然而,許多銀行業者表示,這類風險評估通常涉及主觀判斷,導致一些雖合法、但不被監管人員認可的業務行為受到處分。對此,Fed 最終決定讓「聲譽風險」退場,將重點轉向可量化的財務風險指標。
(華爾街日報:川普擬簽行政命令停止 Chokepoint 2.0,力挺加密產業不受銀行歧視)
政策回歸常態,加密業務與傳統業務並軌
時間來到 7 月,美國三大金融監管機構的聯準會 (Fed)、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 與貨幣監理署 (OCC) 發布「加密資產託管風險管理指引」,要求銀行在提供託管服務時遵循法律與風險控管規範,並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官方強調,這不是新增義務,而是更務實的操作準則,方便傳統銀行進入加密託管業務。
隨後在 8/16,Fed 宣布終止自 2023 年啟動的「新型活動監督計畫」,將相關監管經驗納入日常檢查流程。意味著銀行無論是託管、貸款或穩定幣發行等流程與傳統金融業務一致,不再需要額外審查。此舉延續了 2025 年以來放寬監管的趨勢,例如 4 月已撤回「銀行新展開加密業務需事先批准」的規定,FDIC 與 OCC 也同步跟進。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