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加密貨幣創新之處並非商業模式,而是用戶可共享價值

tsai
分享
a16z:加密貨幣創新之處並非商業模式,而是用戶可共享價值

比特幣和以太坊這類加密網路已成為真正基於社區擁有與運營的平台,人們可以藉助工具通過網路分配經濟價值,構建網路效應,並為自己、投資人、以及用戶社區產生價值。

原文標題:《加密商業模式是老套路,唯一的不同在於:誰能從中受益?》(Crypto’s Business Model is Familiar. What Isn’t is Who Benefits)
撰文:Jesse Walden,風險投資機構Andreessen Horowitz負責區塊鏈領域投資的合夥人
翻譯:盧江飛

許多企業家和投資人認為,加密項目因為基於開源代碼,所以無法獲得價值。有這種想法也很正常,畢竟你開發的是開源代碼,人們可以很容易對其複制,你的用戶和其他潛在收入也會因此分流——從這個角度來看,開源似乎並不是個好的商業基礎。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但在現實中,加密網路的商業模式又確實能可持續發展,對於那些深諳 Web 2.0 平台之道的人來說,他們很快就能理解加密網路模式。和許多平台型公司一樣,加密項目試圖通過網路效應來創造「防禦力」,從而產生費用流,並確保用戶不會轉向其他競爭性服務(或其他競爭對手的產品)。

a16z:加密貨幣創新之處並非商業模式,而是用戶可共享價值Jesse Walden,風險投資機構Andreessen Horowitz 負責區塊鏈領域投資的合夥人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加密貨幣與眾不同呢?實際上,加密項目的最大潛力,就是能在我們熟悉的框架上做了進一步擴展。加密網路最大的創新之處,就是用戶可以分享自己創造的價值,此時加密網路本身也獲得了提升網路效應的能力。

網路效應,轉換成本和防禦力

事實上,我們的確容易對加密和價值獲取產生誤解,那些使用開源代碼的軟件公司已經創造了數萬億美元的收入,但是在構建開源代碼的社區卻沒有直接獲得大部分價值的手段。

為什麼開源社區無法獲利呢?這是因為:複製開源代碼很輕鬆,但是要圍繞開源代碼構建服務並形成一個網路卻不容易。開源庫是一個空洞的藍圖,代碼是「死」的,要想讓代碼「活」,就需要將其作為實際用例運行,並且在其中註入數據和/ 或用戶,從而最終形成一個網路或一種服務。

許多互聯網平台都是使用開源庫構建的,這些開源庫由企業運行,為用戶提供實際用例和服務。對於每個新的數據庫條目、或是每個新用戶來說,基於開源庫的服務都變得更有價值,從而能夠產生網路效應。此時,如果用戶想要切換到新的競爭服務,則會產生一定的固有成本,由於競爭對手往往很難突破這種轉換成本,因此網路效應其實為服務提供了「防禦力」——想像一下,如果你複製了Facebook,但上面沒有一個好友;如果你複製了Uber,但上面沒有一個司機。這就是為什麼大平台會變得越來越大,而競爭對手會越來越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旦通過網路效應確定了「防禦力」,轉換成本就變成了公司向用戶和/ 或廣告商收取費用的基礎。只要收取的費用低於替代產品的轉換成本,這種模式就是可行的。

為什麼分叉不能消除轉換成本?

與 Web 2.0 平台相似,精心設計的加密網路其實也是一種實時運行的服務,他們也能形成強大網路效應並將其變成產生轉換成本的基礎。鑑於加密網路依賴於開源代碼,因此加密網路可以更輕鬆地複制(或分叉)。不過,儘管開源代碼複製成本很低(有時可能是免費的),但你需要去協調所有網路參與者並讓他們都轉移到分叉的新網路裡,而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通常相對較高。不僅如此,你還需要強化品牌推廣,讓人們熟悉和信任新網路,加上林迪效應(lindy effect)和智能合約集成。而這,其實就是現有服務能夠得到鞏固的原因,同時也是構建網路效應並產生轉換成本的秘訣。

鏈聞注:林迪效應是指對於會自行消亡的東西,每多存在一天,它所剩時日的期望值就會減小一些;而對於不會自行消亡的東西,每多存在一天,它所剩時日的期望值會增大。

比特幣的網路效應源於越來越多人認為它是一種價值存儲,從而激勵礦工保護網路安全;以太坊的網路效應來自於部署應用程序的開發人員——每個開發人員都可以將以太坊作為構建產品的基塊,其他開發人員也可以基於以太坊組建更高階的服務,從而推動以太坊使用增長和對ETH 代幣的需求。

在應用層面,自動化代幣交易所 Uniswap 正在變得對每一位新用戶越來越有用,有哪位市場中的額外流動性可以帶來更好的交易價格;Compound 是一種用於借貸業務的貨幣市場協議,可以隨著借貸流動性增加為貸款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利率。

就上述兩個例子而言,如果要對原始網路進行分叉,從技術角度來看都是等效的,但在功能上新分叉的網路可能難以與原始網路相匹敵。以 Compound 為例,新分叉網路的流動性會更低,因此就無法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利率。出於同樣的原因,Uniswap 分叉後的網路也無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交易價格。比特幣分叉後,人們通常不會將分叉的加密貨幣看作價值存儲或交換媒介,因此也不太可能獲得價值。

這與傳統 Web 2.0 平台的「防禦力」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即:吸引用戶、建立網路效應、並通過產生轉換成本來提升防禦力。對於加密貨幣平台來書,轉換成本就是保證金提取的基礎,通常會以費用形式存在:

a16z:加密貨幣創新之處並非商業模式,而是用戶可共享價值

只要一項服務將「提取性」(extractive)保持在最低水平——即向用戶收取的費用低於轉換成本,那麼這種模式就是可行的。

所以,加密貨幣的創新之處並不是商業模式,而是——誰能從中受益。

差異化因素:加密貨幣的價值分配能力

加密代幣是一種類似於數據包的創新。現在我們可以用移動數位資訊的方式來移動數位價值:使用一種開放標準,以非常精細的傳輸方式,可以將價值傳輸給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這意味著能夠傳輸價值的加密服務現在擁有獨一無二的機會,可以將價值直接分配給生產價值的用戶。

如果費用流(fee stream)能夠得到正確設計,那麼價值分配也會變得更有效,加密項目可以向用戶提供直接激勵來鼓勵大家做出貢獻,增強網路抵禦力,從而進一步強化網路效應。反過來,這種做法也會提升費用流的自身生存能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基於合作的經濟模式,這種良性循環還能讓可持續的,用戶擁有的網路規模和防禦力實現同步增長。

從規模角度來看,像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的加密網路其實已經成為真正基於社區擁有和社區運營的平台。但是如果有了合適的工具,其他人也可以創造類似的網路,並且可以通過網路分配經濟價值、構建網路效應、並為自己、投資人、以及用戶社區產生價值。

與用戶一起創建經濟合作模式,是加密產品體驗的主要特點,對於加密項目創始人來說,其實可以解鎖規模更大、更具競爭力和防禦力的網路,實現更多創新——但請不要忘記,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加密行業的開源基礎。

本文經鏈聞同意授權轉載,文章來源:鏈聞 ChainNews(ID:chainnewscom)

衍伸閱讀


立即加入 Telegram 獲得最精準的區塊鏈新知、加密貨幣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