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estia (TIA) 主網啟動|模組化區塊鏈未來的機會與挑戰
模組化資料可用性層 (DA) 的始祖專案 Celestia,主網將於今日 (十月 31 日) 上線,代幣除了近期引起討論的空投之外,也將於今日在 Binance 等交易所上幣,本文詳細整理近期 Celestia 重要消息,同時介紹模組化區塊鏈領域,並詳述 Celestia 專案定位與反方對於此專案未來觀點。
Celestia 近期重點資訊
主網上線
根據外媒報導,Celestia 主網將於今日 (十月 31 日) 上線,而各大交易所也將上線交易市場,根據幣安交易所官方公告,Celestia 代幣 TIA 交易對,將會於今日 (十月 31 日) 晚上十二點開放。
代幣經濟
根據 Celestia 官方文件,TIA 代幣基本資料如下: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代幣名稱:TIA
- 創世總量:10 億枚
- 通膨率:首年 8%,隨後每年減速 10% 至 1.5%,用於網路維護網路安全
創世代幣總量十億枚分配如下:
- 創世空投:7.4% (已於10/17結束)
- 社群獎勵:12.6%
- 研發與生態基金:26.8%
- 早期投資人:35.6%
- 團隊:17.6%
代幣主要的用途有四個,分別是:
- 支付網路費用:支付費用使 Celestia 節點將資料上鏈至主網,確保資料可用性。
- 節點質押:成為 Celestia 節點所需要質押的代幣
- 治理:對網路議題投票並管理擁有 2% 網路獎勵的社群金庫
- 建構區塊鏈:開發者可選用 TIA 作為燃料費快速建構基於 Celestia 的 Rollup
成立基金會
團隊將於列支敦士登成立 Celestia 基金會,目的是在未來指導 Celestia 生態系統並維護其價值。基金會價值觀是公平追求公共利益,因此主要的目標有四點:
- 資助研究高效率的去中心化系統和安全度高的節點。
- 資助開源模的模組化區塊鏈生態產品。
- 支援並鼓勵開源專案開發流程,例如 Celestia 的 CIP。
- 支援 Celestia 的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式開發。
團隊表示 Celestia 社群更加重視鏈下治理 (如同以太坊基金會)。因為鏈上治理較容易成為有錢人的工具,此舉以確保其忠於社群願景和價值,團隊也因此選出基金會主導的四位成員,其中兩位是團隊的執行者 Mustafa Al-Bassam 與技術長 Ismail Khoffi。
Celestia 介紹
Celestia 成立於 2019 年,專案的主要產品是模組化的數據可用性層,目標是成為各大區塊鏈的底層設施,進而提升現有網路的效能。
模組化區塊鏈
要理解 Celestia,就需要先理解模組化區塊鏈 (Modular Blockchain) 的概念。
區塊鏈長期受制於不可能的三角問題,在去中心化、安全、效率方面不斷拉扯,而效能通常是為了確保網路去中心化與安全而妥協的環節。
因此市場出現許多提升效能的手段,包含側鏈、Plasma、Layer2、分片等等,其實其中就包含了模組化的精神,例如 Layer2 網路建立在 Ethereum 主網上,就是將執行層獨立出現的展現。
模組化區塊鏈的提升效能的潛力不只是 Layer2。比起過去常見的 Layer2 僅僅將執行層分離出去,真正模組化區塊鏈的概念主流其實可以分成三層網路探討,分別是:
- 執行層:虛擬機執行智能合約
- 結算層/安全層:紀錄網路 (金流) 變化,確定最終性 (有效性)
- 數據層/儲存層:紀錄原始交易資訊
以下將分別簡述其概念:
執行層 (Execution Layer) 是運算智能合約結果的 CPU。運行智能合約,都會需要進行計算產生結果,例如原本的交易資訊只有「 0xabc… from 0x123…(合約地址)」,這時就需要鄰近的節點調出合約程式碼與對應的函數把結果運算出來,所謂的結果就是「0xabc 做了什麼」,像是「質押 20 MKR 代幣至 Maker 合約」。如果智能合約越複雜,那麼執行層運算的資源就需越多。
結算層 (Settlement Layer) 是記錄全域狀態 (金流) 變化的帳本。將執行層的運算結果「0xabc 做了什麼」紀錄至鏈上,而非完整資料,只記錄全域狀態 (金流) 變化的帳本。
數據可用性層 (Data Availability Layer) 是記錄執行前的原始輸入資料庫。紀錄包含原始交易數據「 0xabc… from 0xjkl…(合約地址)」的完整資料,如果結算層的結果被懷疑有問題,可以從此層調用原始交易數據重新計算一遍 (重新做一次執行層做過的事情),看看結果是否一致。
利用各層分工,將可以最大化各層的效能,例如 Layer2 可以專注於利用中心化伺服器執行智能合約的運算,Ethereum 主網可以專注於結算層的紀錄,而原始交易資訊可以儲存在數據可用性層而非昂貴的 Ethereum 主網。
Celestia 角色與目標
Ethereum 除了作為 Layer2 的結算之外,也還需要為其他智能合約服務,例如 Uniswap 或是 OpenSea 等協議,都大幅提升 Ethereum 主網的負擔,網路空間就更加壅擠。
而本次的主角 Celestia 就是數據可用性層的創始者,期待可以藉由降低在 Ethereum 主網的上鏈資料量,減少交易所需的成本。但相對的許多人也在考,原始交易資訊等資料,若不在 Ethereum 主網上安全性是否有疑慮。
因此,Celestia 的角色是生態的底層設施,其資料可用性層上需要有願意合作的網路,例如近期宣布合作的 Arbitrum Orbit,使用後者建構的區塊鏈網路都可以輕易將 Celestia 作為資料可用性層。
其他數據可用性競爭者
除了 Celestia 之外,當然也還有其他數據層的提供者,目前在一線的玩家還包含 Polygon Avail,甚至 Ethereum 的 EIP-4484 的 proto-danksharding 提案都可能是 Celestia 的競爭對手,前者不久前也開啟測試網的測試,後者也預計於明年五月至六月完成,且會直接影響所有模組化區塊鏈版圖。
Celestia 此時開放主網,也代表正式對外宣戰,以速度搶占市場版面。
Celestia 未來的機會與挑戰
看似 Celestia 未來充滿機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此專案,中國加密研究員 Faust 就提出了負面的觀點。
Faust 表示 TIA 代幣可以作為紀錄交易資訊的燃料費用,比起 ARB 與 OP 來說多了一個更頻的使用場景,甚至如果生態構建全,其治理價值也不容小覷。不過他認為 Celestia 的策略有一定程度的風險與不利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生態成功不是看技術而是策略
Faust 指出區塊鏈專案中最成功的是 Polygon,雖然其團隊技術實力不是最頂級的,但卻是市場生態建設最成功的專案,生態包含了以太坊 Layer2 (Polygon zkEVM)、獨立公鏈 (Matic)、數據可用性層 (Polygon Avail) 等一系列產品,且 Polygon 還有一個開源的模組化區塊鏈套件 Polygon CDK,甚至已經比 Celestia 具備更完整的模組化區塊鏈技術。
Polygon 因順應大趨勢而成功。
Polgon 在 2020 年將自身標榜為 Plasma 以迎合以太坊基金會的需求,藉此吸引大量的流動性與資源,之後收購多個和 ZK 及模組化區塊鏈相關的技術團隊,以建立生態帝國。
相較之下,同一時期的 Flow、Avalanche、Dfinity、Solana 等專案技術都比原來的 Polygon 還要強,但在目前的綜合實力上卻弱於 Polygon。原因也在於是否有順應市場需求。
Solana 憑著與 FTX 交易所的長期合作,也成功吸引市場目光;而 Avalanche 靠著資本的扶持、EVM 兼容優勢與投入大量資源在市場的商業開發,也相對成功。但這兩者目前並沒有打算在 Layer2 領域投入,某種程度上並不像 Polygon 那樣善於「順勢而為」。
而 Dfinity、Flow 以及 Nervos,則因為不同原因而趨於走弱,但總歸來說都是過於重視技術而非市場面趨勢,使用場景沒有強吸引力說服市場採用。
最重要的從來就不是技術是否夠強,而是能否能夠在時代背景下審時度勢,找到最恰當的商業運作邏輯,這一點恰恰是許多技術派團隊的短板。Celestia 仍不能僅依靠技術敘事推進市場。
欲從 Ethereum 吸引流動性不吃香
Celestia 目前的策略是嘗試從 Ethereum 與其生態系內吸引流動性,Faust 認為它會進展不順利,並表示可能會像 EigenLayer 一樣遇到逆風。
Celestia 的模組化區塊鏈與資料可用性層的敘事,需要有一條流動性充沛且存在溢出現象的公鏈作為對應的結算層才算數,而這條公鏈就是 Ethereum。
如果 Celestia 徹底與 Ethereum 生態分割,其模組化區塊鏈的敘事就沒有太大意義。然而 Celestia 期望從 Ethereum 吸引流動性卻沒有對 Ethereum 直接增加好處或是賦能,也不是一種合理的做法。
以太坊基金會和 L2BEAT 等團隊已經明確澄清「不用 Ethereum 作為資料可用性層的擴容專案不是以太坊 Layer2,因為鏈下的資料可用性層無法達到與同等級別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假設。」
以太坊基金會這番做法的用意,實際上是藉著區別技術來鞏固自身商業利益,如果 Celestia 或是 EigenLayer 等 Ethereum 生態之外的數據可用性層被大規模採用,那 Ethereum 的地位必然被削弱,以太坊基金會投入大量精力要實現的 EIP-4844、Danksharding 的意義也將不復存在,而這些獨立的數據可用性層根本無法賦能以太坊,反而會帶來一些系統性風險。
Faust 認為目前大多數以太坊 Layer2 的流動性集中在 Arbitrum、Optimism 等正統的 Rollup 專案上,這些專案的主要版本必然不會和 Celestia 整合。
宣布與 Celestia 合作的 Arbitrum Orbit 只是一個類似 Arbitrum Nova 的次要版本,大機率無法與前幾大「正統 Layer2」相比。 Celestia 即便能夠引流此類「次等 Layer2」也沒有太大價值。
吸引用戶行銷策略效益低
另外 Faust 也指出,作為一個區塊鏈底層設施,需要吸引的是其他專案而非一般用戶。
如果無法成功吸引其他 Rollup 專案的採用,其生態就會走弱。而且 Celestia 缺乏資本推手,雖然其技術敘事本身合理,但如果不能在 Ethereum 生態內很好的紮根,就只是空中樓閣。Faust 舉例失去了 FTX 扶持而單靠技術敘事的 Sui 區塊鏈,至今也沒有太大起色。
意圖帶來的新用戶或許是突破口
但 Faust 特別提醒,上述分析這只是就當下的境況而言,若未來意圖導向設計等基礎設施完備,當用戶不在意背後的底層運作邏輯,那麼就可能吸引一批全新的用戶,而非從 Ethereum 引流,上述的問題就可能有解。
Celestia 開始新的區塊鏈實驗
究竟 Celestia 是否有機會可以創造一個新的市場生態,似乎還有許多環境因素與策略需要思考。但不論最後的結果如何,Celestia 確實引發了新的市場關注與想像,模組化區塊鏈的故事,才剛要開始。
本文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