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行長文解析比特幣:正處主流引爆邊緣!意外引金融時報狠批

Jim
分享
花旗銀行長文解析比特幣:正處主流引爆邊緣!意外引金融時報狠批

「電話花了 50 年才有 5,000 萬用戶,電視花了 22 年,網路則是 7 年,而寶可夢僅花了 19 天。在過去的 7 年中,比特幣在採用上的表現相當卓越,而這並不讓人意外。」花旗銀行在報告中寫道。

花旗銀行近期攥寫了《處於引爆點的比特幣》研究報告,其指出,比特幣正處於引爆點,在獲得特斯拉等企業採用後,可能處於擠身主流資產的開端。

不過雖然報告長達 108 頁,包括富比士等主流媒體也相繼報導此事,但金融時報 (FT) 專欄卻以《嘿!花旗,你的比特幣報告糟糕透了》大肆抨擊,並認為花旗應即刻下架此報告。先來看花旗報告的重點摘要。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比特幣或成國際貿易貨幣

花旗指出,比特幣有潛力成為國際貿易貨幣的首選,也因此這成了各大媒體的標題。而報告中提到,比特幣的吸引力已自散戶轉向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在尋求另類資產及收益時,其有限供應被認為是數位黃金。

此外,交易所、託管機構等生態系統的提升也符合機構投資者的需求,花旗以各項數據強調比特幣逐漸走向主流。

機構興趣有所提升

依序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及北非、亞太

Holder 激增

圖中能看出,持倉超過一年的比特幣長期持有者 (Holder) 在 2018 年以後大幅成長,甚至持有超過 5 年的佔比也有所增加,儘管這很可能包括大部分永久遺失的比特幣。

(Source: Coin Metrics)

千枚「大戶」穩定成長

根據 Coin Metrics 的數據,持有超過 1,000 枚比特幣的地址持續增長中。

(Source: Coin Metrics)

比特幣採用進程

這是花旗在報告中的主要論點,也就是比特幣獲得大規模採用的可能足跡:

  • 科技應用:新型支付機制 / 區塊鏈
  • 監管與價值儲存之間的辯駁:貨幣
  • 稀缺性漸獲重視:數位黃金
  • 全球價值轉移網路:全球貿易首選媒介
(Source: Citi Business Advisory Services)

比特幣的風險

花旗指出,在未來的 7 年中,比特幣由於其去中心化、快速的跨國轉帳、安全的支付通道以及可追溯性,這些特質可能促使比特幣成為國際貿易的首選交易媒介。

但花旗也提到發展過程中可能涉及的風險,包括交易吞吐量過低,以及某些國家的監管不確定性;而花旗強調了以區塊鏈取代傳統金融系統的重要性,否則,比特幣成為國際貿易媒介將成為現實。

金融時報狠批花旗報告

金融時報專欄以《嘿!花旗,你的比特幣報告糟糕透了》大肆抨擊花旗的長文報告,理由包括不可靠的數據來源,以及數據上的敘述錯誤。

數據來源:99bitcoins?

金融時報表示,花旗指出 2020 年有 36% 中小企業採用比特幣,而數據來源竟然是引用一個叫「99bitcoins」的不知名網站。

但實際上這份調查是由保險公司 Hartford Steam Boiler (HSB) 所執行,與 99bitcoins 一點關係也沒有,不太清楚金融時報指控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基點與百分比分不清?

花旗提到加密貨幣用於非法活動的佔比,由 2019 年的 2.13% 降至 2020 年的 0.34%,並且與信用卡詐欺相比,信用卡詐欺比例自 2015 年的 4.38bp 上升至 2016 年的 13.46bp。

金融時報則是抨擊花旗連基點 (Basis Point, BP) 與百分比都搞不清楚,並表示已將上述錯誤轉述給花旗銀行,花旗雖然表示將進行更正,但錯誤依舊仍在。

註:一基點 (Basis Point, BPS) 等於 0.01 百分比 (0.01%)

花旗銀行的報告總是語出驚人,先前更曾預測比特幣將在今年底超過 30 萬美元,但無論如何,所有投資皆存在風險,沒有人能保證比特幣最終將取得成功,畢竟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預測 7 年後的情況的確有些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