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水資訊長:加密貨幣早已腐敗不堪,願把未來押注 AI

Louis Lin
分享
橋水資訊長:加密貨幣早已腐敗不堪,願把未來押注 AI

橋水基金資訊長 Greg Jensen 在最新受訪時,直接表示加密貨幣大多數使用場景仍落在投機、套利與監管模糊地帶,早已腐敗不堪。相較之下,AI 才是真正能推動生產力與資本市場結構性轉變的強大力量。

早期研究 AI 與加密貨幣,最後只看好 AI

Jensen 坦言,自己研究加密貨幣的時間點大約在 2012、2013 年開始,也學習理解背後的密碼學與分散式架構。在那個階段,他同時也深入研究 AI,因此兩者在他眼中曾一度並列為具有潛力的未來基礎設施。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然而,十多年的技術、產業與市場變化讓他慢慢確定,AI 已實際影響我們的日常跟產業,而加密貨幣的進展則遠不如預期。加密貨幣的大部分應用並未真正解決市場效率問題,更多時候只是提升系統複雜度,甚至創造新的風險。

而這也是他後來把資本、決策與研究重心全面押向 AI 的原因。

技術本質存疑,區塊鏈只是更沒效率的資料庫 

Jensen 對區塊鏈的核心架構提出尖銳批評。他認為,所謂的分散式帳本,本質上就是「把一個資料庫拆成無數份」,靠大量節點重複運算、重複驗證,只是為了避免任何單一實體取得控制權。

雖然在極度缺乏信任的環境中,這種設計確實是可以運作,但代價是極高的資源消耗與極低的效率。他指出,這種架構不是為了提升速度或降低成本,而是為了處理信任問題而被迫付出巨大代價。他直言:

「活在一個沒有信任的世界,本來就非常沒效率,而加密貨幣代表的就是那種世界。」

在他看來,區塊鏈可以在特定場景存在,但並不是更好的技術選擇。

比特幣有用但別神化它,定位像是黃金部分替代品

在所有加密資產之中,Jensen 把比特幣抽出來單獨分析。他承認,在全球對政府與金融體系信任感下降的情況下,比特幣確實能在跨境價值移轉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需依賴銀行或官方基礎設施。

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具有某種「數位黃金」的屬性。但他也強調,比特幣與黃金之間仍存在歷史深度、物理性質與全球共識的根本差異,不應被過度神化。他尤其質疑某些企業將比特幣大量納入資產負債表、包裝成商業模式的操作,認為這些做法往往是敘事跑在需求之前。更強調比特幣有它的價值,但不代表整個加密產業的高估值就合理。

加密產業仍吸引不良份子,監管真空成最大溫床

Jensen 對加密產業文化的批判是所有觀點中最犀利的一段。他指出,加密產業長期吸引金融圈中最善於利用監管灰色地帶與資訊不對稱的人,甚至可以說,加密產業從一開始就是吸引不法份子的最佳場所。

他認為,監管落後、產品結構複雜,以及「反體制」敘事的天然包裝,使整個加密生態特別容易成為投機者、套利者與詐欺行為的溫床。他指出,腐敗問題不只出現在山寨幣或迷因幣,甚至在一些以加密貨幣儲備企業 (DAT) 為名的模式中,也充滿故事性強於基本面的包裝。對他而言,這是整個行業的結構性問題,而非個別事件。

AI 重要性被低估,影響力遍及全球

隨後話題轉向 AI,Jensen 認為,AI 的重要性被低估太多,它不只是科技題材,而是影響地緣政治、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的核心力量。

他回顧自己從 2012 年起研究 AI 推理、語言理解與小數據能力的演進,並因此投資 OpenAI 與 Anthropic,最終在 2022 年開始建立能產生投資直覺的「人工投資者」,在 2024 年已能實際創造超額報酬。

資源競爭加劇,AI 投資進入 J 曲線期

對 Jensen 來說,AI 正進入資源搶奪期,電力、晶片與科學家都成為最稀缺的戰略資源,而科技巨頭視 AI 為生存問題,因此資金投入不會減速。

他認為 AI 投資早期具有強烈 J 曲線特性,在大量消耗資源後才會帶出更高生產力,同時也因 AI 投資極度不依賴勞動力,將造成 GDP 成長與就業市場走向「兩極化」。總結來看,Jensen 確實把 AI 視為當代最關鍵的核心技術,也強調如果不試著理解 AI,就無法理解未來的宏觀環境。

圖為 Jensen 所說的 AI 進入 J 曲線成長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