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拚 GDP 同時拖垮房市,全面解密「市長經濟」真實內幕

著名中國經濟學家金刻羽 (Keyu Jin) 在專訪時,深入解析中國獨特的政治與經濟制度,指出中國的中央領導權力高度集中,地方官員的升遷或去留,幾乎都掌握在中央手裡。
而這樣的制度設計,讓地方政府之間形成強烈競爭,也造就了中國式的「市長經濟」現象。從最初拼 GDP,到後來瘋狂蓋房地產、扶植電動車與新能源產業,中國地方政府一度推動了高速的經濟擴張,但也留下不少隱憂。
地方官員升遷與否,完全由北京中央掌握
Jin 表示,中國的政治核心是中央高度集權,地方官員是否能升官、被懲處甚至下台,完全取決於中央。這種制度讓地方政府很清楚,必須展現出比隔壁市更好的成績,才有機會往上爬。
拚 GDP 點燃「市長經濟」,中國房地產週期開跑
Jin 透露,早期地方市長的績效幾乎只看 GDP。以南京市為例,市長會緊盯著隔壁城市的 GDP 數字。
這種競爭相當激烈,因為每個市長都想在官場上「更上一層樓」。結果就是,一開始各地拚命推出口、搞工業化,後來發現賣土地、搞房地產能帶來龐大財政收入,於是掀起一波瘋狂的「賣地蓋房」潮。
而地方政府有了錢,又再投入更多產業扶植,進一步加快經濟循環。這就是中國房地產週期的起源,一切都是地方官員為了「績效考核」設計下的產物。
為了 GDP 不理環保,消費成中國最大問題
Jin 表示,這樣的趨勢讓中央為此調整考核標準。例如「環保」曾被列入指標之一,但因為與 GDP 相互衝突,地方政府較為消極,直到中央嚴格把「環保不力」當作扣分項目,北京才真的出現「天天藍天」。
不過最大的挑戰在於消費。Jin 指出,中國雖然是全球製造大國,但個人消費能力卻跟不上。假設把「消費」納入地方官員考核指標,才有可能促使地方政府更重視社會安全網、醫療、養老與就業,讓民眾敢花錢而不是只存錢。
(註:天天藍天,暗指北京過去因為工業排放嚴重,天空被霧霾嚴重影響,但在中央硬性要求後,短時間內空氣品質大幅改善。)
科技競賽成隱性指標,砸錢亂投浪費資源
Jin 指出近幾年,中國地方政府的隱性考核指標變成「創新與科技」,讓全國各地都投入電動車,據說已有 80 個城市都有自家品牌。
太陽能板、半導體、AI 新創也成為地方重點扶植對象,甚至每個地方都想捧出「自己的冠軍企業」。雖然這種競爭帶動了產業發展,但也造成大量資金浪費,導致許多企業陸續被淘汰。
中國產業政策助振興,但伴隨浪費與低效
Jin 坦言,這種「國家力挺節合地方競爭」的模式雖然效率不高,資金錯配嚴重,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卻是成功的。
電動車、太陽能、甚至半導體,都是在地方政府一窩蜂投入下,才快速追上國際腳步。問題是當市場已經成熟,國家若不及時退場,就會出現浪費與低效產生。理論上,市場競爭與創投資金才應該決定誰能留下。
中西仍因政治制度而有所差異
主持人提問,為什麼美國或西方不搞「市長經濟」。
Jin 表示,原因在於政治制度不同。中國地方市長只要取悅中央就能得到升遷,但在西方要靠選票,所以要先滿足選民需求,因此更重視教育、醫療、社會福利,而不是單純拼經濟數字。
長遠計畫與「短平快」矛盾,中國新世代意識崛起
Jin 透露,中國另一個特色是「既長遠又急躁」的矛盾文化。長遠來看在於,中央可以規劃二十年以上的發展,父母也願意為孩子投資數十年。
另一面則是所謂「短、平、快」,這原本是排球戰術,後來變成經濟社會常用語,意思是要短期見效、快速獲利、情感或合作很扁平化。這種心態讓很多中國企業能在五到十年內爆紅,但也容易快速凋零。疫情後,加上經濟放緩,這種文化正在減弱,年輕一代更關心品質與長期價值。
「市長經濟」帶來高速成長,能否轉型消費為主成考驗
總體來看,中國「市長經濟」模式在過去幾十年確實推動了高速成長,也讓中國在新產業中取得領先。
不過,資源浪費、消費不足與短期心態,仍是當下最迫切的挑戰。未來能不能把考核標準從拼生產轉向拼「消費」,可能會決定中國能不能從「製造大國」轉型為真正的「消費強國」。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