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央行對DeFi及NFT看法,有何潛在風險?監管進展為何?

Perry
分享
台灣央行對DeFi及NFT看法,有何潛在風險?監管進展為何?

本月 16 日台灣央行舉辦了例行的理監事聯席會議,會議中討論到了 DeFi、NFT 的當前發展概況及涉及的風險問題。

(本篇將整理央行的觀點及重點內容,如有疑義,請以原文為主。)

央行對 DeFi 及 NFT 看法

根據此次會議報告,央行認為許多應用區塊鏈技術所衍生出的新產品或服務,常冠以新穎獨特的名稱,以博得媒體與大眾的關注。然而,當投機炒作的熱潮一過,這些服務、產品便消失在世人眼裡。2017~2018 年流行的 ICO (首次代幣發行) 是如此,DeFi 及 NFT 也是如此。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來源:6/16 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

此外,央行表示加密資產仍是虛擬世界投機或投資工具,對於實質經濟發展鮮有貢獻。不僅使人類社會承擔能源耗損,更淪為多種犯罪行為工具,加密市場的炒作風氣,也使民眾沉迷於類似賭博的金錢遊戲。

DeFi 潛藏的風險種類

既然加密產業處處充滿危機,央行也提醒投資人及消費者在投入市場前,有必要瞭解其市場發展情形及風險問題,以下為央行整理出的 6 點風險:

1.資訊不對稱與詐欺風險

DeFi 通常透過網紅、社群媒體及線上推廣活動等管道宣傳,但由於資訊不實或廣告不當,投資人並未能充分瞭解使用風險。雖然加密產業常常強調有著良好的透明度,也就是數據、智能合約程式碼的公開,但並非任何人皆能理解,若沒有一定技術、知識也無法理解。

此外,DeFi 能快速、匿名地提走資金,以吸引不法人士用於詐欺與其他不當行為,而受害者的損失通常無從追索。

2.市場誠信風險

央行以「搶先交易」(front-running) 為例,說明礦工觀察到鏈上鉅額交易後得以衍生的套利行為,說明 DeFi 可能會出現交易與價格操弄,以及利益衝突等風險。

3.非法活動風險

由於多數 DeFi 協議並未遵循反洗錢與反資恐 (AML/CFT) 規範,可能形成洗錢與資恐的缺口。

4.營運與技術風險

由於 DeFi 倚賴區塊鏈執行智能合約與清算加密資產,若區塊鏈運作發生問題,將直接影響運作。此外,短時間有過多交易時會導致速度降低、手續費提高,對交易效率、成本有所影響。

智能合約代碼未經審計也是常見問題,程式錯誤、漏洞皆可能受到網路攻擊。

5.治理風險

央行稱 DeFi 的運作看似去中心化,但由於開發團隊有修改 DeFi 智能合約的實質權力,認為實際治理權是由開發團隊控制,治理機制不夠透明。

6.風險外溢到傳統金融市場

隨著 DeFi 產業的發展,與傳統金融市場的連結也逐漸增加。例如,DeFi 常使用的穩定幣,可能是以傳統金融商品作為擔保資產;私募基金可能會投資在 DeFi 專案等。央行認為在相應的監管規範尚未到位時,是有可能導致風險外溢。

DeFi 應遵循規範

央行並未在報告中談及台灣的 DeFi 產業應遵循何項法規或監管規範,但有提到國際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 (FATF) 對 DeFi 的看法。FATF 認為 DeFi 雖不符合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 (VASP) 的定義,但 DeFi 的創作者、所有者及營運者,或是其他能控制或足以影響 DeFi 的人,則可能屬 VASP,須遵循相關 AML/CFT 規定。

NFT 的風險及問題

在討論完 DeFi 後,接下來看看央行對 NFT 的顧慮及看法:

1.NFT 的所有權歸屬及盜用問題

央行表示,區塊鏈技術只能保障 NFT 在該區塊鏈上的唯一性,單靠區塊鏈技術本身在現行法制上尚無法明確認定 NFT 所代表商品的權利歸屬。此外,其所連接的商品通常為網路上的數位檔案,任何人皆可下載使用,難以與實體商品一樣享有完整所有權權利。

此外,由於任何人皆可自行鑄造、發行 NFT,NFT 的盜用及詐騙問題相當猖獗。

2.NFT 投資風險

央行表示目前 NFT 試圖代表的商品主要為數位藝術品、收藏品及遊戲道具等,價值較為主觀,無法合理定價。加上 NFT 市場較小眾,流動性差,投資風險也因此較高,不適合一般大眾。

此外,央行也指出 NFT 常見的「左手換右手」問題,過多的虛假、內線交易,只為了營造出市場投資熱絡的假象。

3.投資人及消費者保護問題

央行表示由於 NFT 還處於發展初期,法律定位不夠明確,且非一般金融商品,主要國家多尚未正式將 NFT 納入金融監理的範圍。但僅仰賴 NFT 交易平台 (可能位於海外) 片面提供的服務條款,難以得到周延的保護

此外,NFT 消費者通常處於不利的一方,由於不實、詐騙廣告以及市場價格操弄,容易買到造假或是以不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買入。

4.加密資產技術風險

區塊鏈技術相關問題,同樣有機會在 NFT 上發生。像是私鑰遺失、智能合約漏洞、網路攻擊等問題。

5.NFT 碎片化可能涉及證券發行等金融行為

央行表示將 NFT 的權利切割成數個更小的持份,並以發行新代幣的方式將該等持份公開銷售,可能類似資產證券化的行為。對於此金融行為,已有多國做出相關行為,美國 SEC 已介入調查;香港證監會認為此跨越了收藏品與金融資產之間的界線,應受「證券及期貨條例」規範;中國則直接禁止此行為,以免變成另類的 ICO 募資。

6.買賣 NFT 涉及洗錢及不法交易資金

傳統藝術品本身就很容易涉及洗錢交易,央行認為由於 NFT 具備匿名性、易於移轉等特性,使洗錢問題在 NFT 上更為嚴重。目前 NFT 交易平台已有許多不法資金流入,隨著此技術的普及,金額只會越來越多。

央行結語

雖然上述提及了如此多的問題,但加密資產的總市值對全球金融資產規模相比依舊小上許多,對金融穩定性的影響有限。大多數的問題在於其投資風險、惡意行為,以及消費者保護如何周全等議題。然而,主要國家對於加密資產監理的關注正持續上升,國際間也正敦促建立一致的監管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