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觀點|流動性挖礦如同Uber行銷優惠策略,市場Stupid Money造就協議用戶雙贏

Jim
分享
DeFi觀點|流動性挖礦如同Uber行銷優惠策略,市場Stupid Money造就協議用戶雙贏

DeFi 熱潮後,各大協議的治理代幣作為大量挖礦獎勵之下所導致的濫發、無用性,不時被拿來檢討,但芝加哥大學金融教授以 Uber 等矽谷新創常用的高補貼行銷作為對比,實際上流動性挖礦帶來的結果是協議、用戶的雙贏,輸家則是市場中的 Stupid Money。

原文連結:https://anthonyleezhang.substack.com/p/yield-farming-as-growth-hacking?s=r

Web3 中的流動性挖礦,基本上就像是矽谷新創/Uber/Moviepass 風格的高補貼成長駭客行銷術,不同的是流動性挖礦透過新發行股權 (代幣) 來補貼,而不是藉由風投融資的資金來補貼用戶。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註:Moviepass 是 2011 年紅極一時的電影票訂閱服務,經歷 AMC 等主流院線的阻攔後,近期原團隊已回歸並進行開發。

就好像並不是你向 Moviepass 付了 10 美元,然後你可以看門票 30 美元一張的電影,而是你付了 30 美元,但 Moviepass 每個月都會給你 20 美元的股票,可以自由交易。因此用戶最終成本仍是 10 美元。

這在 Web3 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代幣化機制能發行看起來像是股權的東西 — 擁有治理權,有些 (代幣) 看起來還有現金流功能,發行成本也比 TradFi 新創公司還要低很多。

想像一下,試著把它 (代幣) 應用到 Moviepass 上,你必須讓你的用戶簽署一份每月給予 20 美元股權的微型合約,我認為你其實不被允許這麼做,因為你的用戶可能不是合格投資者 (非法律建議)。

這樣會比由風投資助的成長駭客行銷更好嗎?在以「莫迪尼亞尼-米勒定律」、資本結構無相關性的基準下來看,兩者應該是一樣的,無論以現金、股權還是爆米花作為折扣,(價值) 20 美元就是 20 美元。

註:莫迪尼亞尼-米勒定律主張企業價值不會因為融資方式的不同 (如發行股票、債券) 而改變。

現實面看起來如何呢?Moviepass 把價值 30 美元的電影以 10 美元賣出,看起來是賠錢的而且很蠢,不過當 Moviepass 發行股權來補貼後,看起來並沒有賠錢,我認為稀釋股權來補貼用戶是一種優勢

在某種程度上,流動性挖礦運作成功的難題在於:

如果大家都希望流動性挖礦能運作良好,為什麼有人會去持有這種運行在商業模式下、會被迅速高度稀釋的股權?大家不是應該在獲得股權獎勵的那一刻就賣掉了嗎?

而如果他們真的馬上賣掉,股權將一文不值,這代表協議必須給予更多股權使補貼價值達到 20 美元,這會激勵用戶拋售股權,使機制繼續運作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真正的難題在於流動性挖礦運作時,為何某些協議的股權價格維持如此之高,一個顯而易見的假設是,大家在協議基本面上高估了股權代幣的價值。

上述而言,從協議的角度來看的話,以流動性挖礦作為成長駭客行銷的策略是非常聰明的,以股權做為補貼機制成本非常低,出於某些原因,大家都願意以高到愚蠢的價格來持有你的股權。

如果所有人,就算價格高到愚蠢都想要你的股權,你給他們股權而非現金當然划算,你最後會以一種相對低成本的方式來駕馭泡沫並獲得大量採用。

這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嗎?或說得更仔細點,誰輸誰贏?理論上:

用戶的勝利:使用協議但不持有股權的用戶,只要他們在股權被大量稀釋前拋售,即可透過使用協議所獲得的報酬來取得勝利。

協議本身/風投的勝利:協議獲得更多採用,總體價值提升,但也被更多的股權發行所稀釋,有點像一種平衡機制,如果他們稀釋過多、泡沫破裂,那麼他們將會輸掉。

輸家:如果你也認為流動性挖礦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代幣被系統性高估,那麼情況就像任何泡沫一樣,輸家會是那些持有過高估值並支持高價股權的用戶。

在這樣的觀點下,所有變因促使流動性挖礦能有效運行,流動性挖礦 (給予代幣) 會比給予現金折扣的成長駭客行銷術更為可行,因為市場上會有一些 Stupid Money 推高代幣價格,協議給予代幣相較於現金會更便宜。

最後,就像任何類似事件一樣,Stupid Money 輸了,而當然,事前判斷哪些資金是 Stupid Money 並不總是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