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比特幣史:起初白皮書連密碼龐克都批評,經歷這些事才漸受主流認可

ABMedia
分享
你不知道的比特幣史:起初白皮書連密碼龐克都批評,經歷這些事才漸受主流認可

(本書經授權節錄自《加密貨幣的政治與經濟:比特幣、以太坊、穩定幣和臉書幣將如何改變全球金融系統》)

被譽為幣圈聖經的比特幣白皮書,曾飽受批評

最初大家對於白皮書的反應都是批評,稱中本聰的計畫各個方面都存在漏洞。中本聰耐心回應那些批評,而隨著對話的進行,密碼龐克郵件討論群的成員越來越感到興奮,他們談的幾乎都是比特幣的話題,以至於到了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管理員佩里.E.梅茨格發送了一封題為「暫停比特幣的討論」的郵件,要求蓬勃發展的比特幣社群另開對話園地。該社群確實也另起爐灶:首先是移師到另一個郵件討論群裡,然後又轉到中本聰於二○○九年十一月成立的專用論壇「比特幣論壇」中。比特幣在數百封電子郵件、論壇帖子以及私人訊息的打底下,從技術宣言變成了活力滿盈的開源項目。二○○九年一月三日,比特幣網啟動:中本聰挖出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區塊,而且在區塊中添加了權充時間戳記的簡短訊息:「《泰晤士報》,二○○九年一月三日,財政大臣即將對銀行進行第二波的緊急救助。」這是倫敦《泰晤士報》真實的頭條新聞,詳細介紹了財政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拯救陷入困境的勞埃德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計畫。比特幣以反對銀行和政府支出的身段在世上亮相。

比特幣隨後的成功(即使是一開始對它不具好感的批評家,也不得不承認它最終將數位現金的理念帶入了主流)主要歸功於中本聰利用現有的技術,實現了密碼龐克的願景。此外,還有其他的因素:二○○八年,比特幣不只是一種時機成熟的技術,也是一種與時代精神相呼應的工具。比特幣的核心價值是去中介化:消除「中間人」,以利點對點的直接交易。去中介化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一九六○年代經濟學家的理論中,用來描述降低依賴商業銀行和退休基金等金融中介機構的趨勢。但隨著網路的興起,該術語獲得了一個包羅萬象的顛覆性內涵,成為一種可能影響許多產業的現象。去中介化成為網路泡沫時代的口號,並在二○○○年代泡沫破裂後開始落實。到中本聰宣布此一消息時,很多人(不只有密碼龐克)已經準備好要深入了解比特幣的意義。他們看到網路讓我們在購買機票或預訂旅館時,無需傳統旅行社的中介;電子商務又是如何讓製造商和買家得以直接交易,避開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居間運作;甚至社交網路如何讓政治家和公眾人物繞過媒體,與他們的群眾建立聯繫。比特幣承諾為貨幣進行同樣的改造:沒有支付公司、沒有金融機構、沒有中央銀行,只有數學代碼。這種消除中介層的願景,也是大部分在比特幣之後出現的加密貨幣的重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一路跌跌撞撞,比特幣才漸受認可

儘管如此,比特幣是漸漸地成為主流的:截至二○一○年年中,在當時寥寥無幾的交易平台上,一枚比特幣的價格不到○.一美元,但慘澹經營的狀況沒有持續太久。杜倫大學的賈亞.克拉拉.布雷克說:「維基解密是比特幣歷史上一塊重要的里程碑。」二○一○年十一月,當朱利安.阿桑奇(曾訂閱密碼龐克)遭舉報而被列入黑名單,無法透過傳統支付平台募集資金時,比特幣論壇上的人便開始討論是否該建議阿桑奇接受比特幣捐贈。這不就是比特幣對抗國家所支持的支付審查制度的絕佳機會嗎?當時仍然活躍在論壇上的中本聰,強烈反對這個看法,他擔心與維基解密掛鉤會給比特幣帶來「負評」。大家見風轉舵,誰也沒有出面聯繫維基解密。但偶然發現這內幕的記者,很快便上網撰文,說明至少在理論上,比特幣可以為維基解密的困境提供解決方案。正如某位出入比特幣論壇的人所開的玩笑:「精靈已從瓶裡跑出來了。」中本聰的看法與此類似,因為他(或她)在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比特幣和維基解密首度見報的隔天)寫道:「維基解密捅了蜂窩,蜂群正朝我們撲過來。」之後,中本聰又在論壇寫了一篇文章,然後就不再發表意見了。在一封寫給某位比特幣資深開發人員的電子郵件中,中本聰說自己已經「開始關注其他事了。」二○一一年六月,維基解密開始接受比特幣。

二○一一年為比特幣關鍵的一年,不只是因為維基解密事件。首先,模仿比特幣的其他幣種紛紛出籠:開發人員以比特幣作為藍圖,創造其他形式的數位現金(有時也被稱為「山寨幣」),同時增添新的功能。著名的「名幣」和「萊特幣」都是二○一一年推出的。這個領域幾乎應驗了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的學說,開始演變成幾種加密貨幣間的競爭。也在這一年,十七歲的俄羅斯裔加拿大電腦工程師維塔利克.布特林迷上了比特幣,並致力於發行專業的《比特幣雜誌》。我們將在後文看到,兩年後,布特林在另一種加密貨幣「以太坊」的發明上(引發了加密貨幣整個典範的轉變)占有關鍵地位。也在二○一一年,羅斯.烏布利希(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自由意志主義者)在暗網上推出非法毒品交易平台「絲路」,並使用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提摩太.梅伊所設想的加密無政府主義烏托邦終於實現了,然而在這過程中,比特幣卻被貼上不光彩的犯罪貨幣標籤,十年後它仍在努力擺脫這個汙名。

「絲路」可能將比特幣推向了購買毒品的新群眾,而烏布利希二○一三年十月被捕的新聞,則推動了比特幣全球使用量的飆升。英國王家學會於二○一九年公布了一份研究,分析了二○一二年至二○一八年比特幣線上交易價格的變化,同時也指出,烏布利希被捕一事可能是二○一三年下半年比特幣走紅的主要因素之一。比特幣聲勢在十二月四日達到頂峰時,每一枚的價格已來到一一三二美元,該研究寫道:「絲路的關閉象徵性地釋放了比特幣,讓它成為比較謹慎的投資人願意嘗試的工具,在此之前,比特幣的非法用途讓那些投資人裹足不前。」不過,還有其他幾個因素同時在起作用,例如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導致許多歐洲人尋求政府權限之外的保值管道,又例如比特幣在中國引起日益濃厚的興趣。該研究還列出了十三個隨後出現的泡沫現象,其中最具爆炸性的一個,即是二○一七年比特幣的價格被推高到每枚一九七八三.○六美元的價位。這些泡沫目前已經縮小,但肯定不會完全破裂:截至二○二○年七月,全球所有比特幣的總值估計約為一一八○億美元。從某層意義上說,絲路被關閉,是比特幣被視為貨幣的絕唱,卻也是比特幣作為投機性投資工具的肇端,且時至今天依然盛行。(這種情況或許還會改變,特別是二○二一年初,在特斯拉電動車宣布他們可以接受比特幣支付之後。)

擷自《加密貨幣的政治與經濟》,真文化2021/11月出版

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