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側寫|從產品開發到社群治理,陳品與 Hakka Finance 談「DeFi 生存之道」

James Chiu
分享
新創側寫|從產品開發到社群治理,陳品與 Hakka Finance 談「DeFi 生存之道」

談起台灣 DeFi 代表隊,很難不提起 Hakka Finance。Hakka Finance 推出 BlackHoleSwap(下稱 BHS) 後,一夜爆紅,甚至引起 KOL 股癌的注意。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產品路數和多數的 DeFi 協議都不相同。日前創辦人陳品在部落格寫下長文《我與 Hakka Finance》,闡述公司產品的背後故事和未來藍圖。以下是筆者的整理導讀:

早在 2018 年,陳品就成立了 Pelith(沛理科技),當時正是加密產業自吹自擂的「區塊鏈大規模應用」階段,所以 Pelith 科技的主要業務就是接下其它區塊鏈新創的專案。有趣的是,2018 信誓旦旦的應用幾乎都失敗了,這也讓陳品明白區塊鏈新創公司過早制定路線圖的風險相當高。

起點:EasyDAI

大約在 2019 年年中,Compound 借貸協議崛起,DeFi 協議開始展露頭角。在這期間,基於 DeFi 錢包的使用者體驗極差,Pelith 創建了 EasyDAI:一鍵式錢包。用戶在兩分鐘內就可以完成在 Compound 放貸。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同時期,Pelith 參加了 Kyber DeFi 黑客松,並以 Crypto Structured Fund 獲得名次。CSF 是加密結構性基金,可讓投資人以優先股或是超額回報投資該基金。優先股投資人可獲得 20% APY,而超額回報投資人則有機會抱回最終大獎,也就是池子裡的 ETH。

20% APY 在當時看起來很高,但後來出現的流動性挖礦動輒三位數的 APY,卻打亂了 Pelith 的計畫。到這裡再次確定,做單一協議/產品的風險極高。

成功過的 BHS 和迷因文化

在 EasyDAI 之後,Pelith 正式創建 Hakka Finance,而 Hakka Finance 的開場可說是十分精彩。Hakka Finance 的 BHS 搭上了流動性挖礦的風潮, 解決了 AMM 的流動性問提,一夜爆紅,治理代幣 $HAKKA 在上線後從 0.001 美元上漲至 1.17 美元,漲幅超過 1,000 倍。

延伸閱讀:突破 AMM 的困境!台灣新創 Hakka 打造無限流動性的 BlackHoleSwap

不過讀者不知道的是,BHS 誕生的靈感來源 Curve.fi 當時陳品注意到 Curve 解決流動性問題和資本利用率是靠動態調整參數,但這個動態調整會犧牲效率。陳品認為,如果東西賣完就用另外現貨抵押去借來賣。接著他把這個概念分享到 Curve 個 TG 群,得到了 Curve 創辦人的一句「真有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2020 年 9 月 13 日至 15 日,以太坊發生大量的交易,主因就是當時 DAI 價格來到 ~1.05 美元,這時候 Curve 流動性枯竭,1inch 把大量交易導到 BHS,證明這個靠借錢創造無限流動性的方法確實是奏效的。

不過後來 MakerDAO 引入了更多中心化的抵押品 USDT、 USDC、WBTC 等,並推出 PSM 進一步強化價格穩定性。從此以後 DAI 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比較大的價差了。問題消失,答案也就沒價值了。

回到產品面,BHS 到底是不是一個成功的產品呢?我會說它是一個「成功過」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BHS 背後的設計過程充分利用幣圈的特有文化:迷因文化。陳品很早就注意到幣圈獨有的「取名迷因文化」,因此在設計和取名第一個產品時,訴求就是:新潮的概念和命名。

此外,白皮書撰寫也有學問。區塊鏈領域的人通常很喜歡看起來很高深,但又恰好可以理解的白皮書,因此 Pelith 在撰寫白皮書的時候,特地使用高中到大學一年級程度的數學:線性代數、微積分,但又不會太困難到被讀者直接滑過去放棄理解。

恰好看得懂的內容讓人產生自己很聰明的美好感覺,並願意主動分享,這讓 BHS 白皮書成為一個完美的迷因工程。

有別於多數的加密新創,Pelith 很早就了解到過度專一在單一產品的風險過大,因此在推出 BHS 後,Pelith 很快又再推出 DeFi 保險產品:3F Mutual,接著又很快發布暫時性損失的解決概念方案:iGain。

幣價漲跌影響去中心化:除非不會跌,不然不要漲

除了產品,Hakka Finance 本身也是 DAO(去中心化自治會),陳品希望發展到最後,控制權要交給社群,完成去中心化。而要完成這點,代幣經濟和鏈上治理就至關重要。

原本的規劃中,$HAKKA 應該要以 GuildBank 資產嚴格遞增的形式來讓持幣者自然傾向長線思考,短期幣價漲跌應該是不重要也和發展不相關的。不得不承認,Hakka 最初的代幣和社群規劃並不完整,再加上流動性挖礦,就造成了早期投資者和礦工產生的賣壓。

針對這點,Pelith 用「Vesting」的方式,延後各種「獎勵」的發放,而延緩發放會讓短期參與者(通常也是賣幣的人)對參與協議挖礦失去興趣,結果就是讓更高比例的代幣被發到「對的人」手上。

另外,Hakka 最近也實作了抵押機制(Staking)。鎖倉一年的人的投票權是鎖倉半年的人的兩倍,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投票理應更傾向對生態發展更有幫助的長遠計畫。

不過,陳品也提到社群治理的「最終難題」:在完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社群能夠做出正確選擇嗎?

隨著 DeFi 協議可組合性愈發豐富,DeFi 在競合的過程中,競爭性問題會愈發複雜。不只是相似協議間的水平競爭,聚合器和流動性農場之間的垂直關係也是表面合作實則互相利用(不保證雙贏)的複雜關係。

陳品目前的結論是:

社群沒有邊界,而我能做的是透過設定環境的方式引導社群生長成平均而言比較強壯的樣子。

Hakka DeFi Studio

現階段,Hakka Finance 有兩個較明確的發展產品:Crypto Structured Fund 和 iGain。CSF 透過資產分層的方式來模擬出類似債券這樣報酬略高於市場利率的中風險產品;而 iGain 則是解決預測和合成資產類的衍生性商品的雙邊市場機制。

在談論到最終目標時,陳品認為 Hakka Finance 的終極目標當然是成為一個 DeFi DAO,但團隊必須在早期發展時其將願景交代清楚。

而在他的 DeFi 世界觀中,去中心化最終會導致組織型態和規模的多元化。不是說所有巨鯨都會消失,而是舞台上將容得下不同量級的玩家。

「好比遊戲業,一定會有些 3A 級廠商,也有小型遊戲工作室,甚至是獨立開發者。當未來的金融不再都出自大機構,Hakka Finance 的定位就是那個靈活,多產,總是能跟隨市場需求推陳出新的 DeFi studio。」

陳品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