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返聯合國大會:無稿演說自誇政績,炮轟聯合國沒有存在必要

Elponcho
分享
川普重返聯合國大會:無稿演說自誇政績,炮轟聯合國沒有存在必要

9/23 美國總統川普於聯合國大會演講,他以即興方式開場演講,自嘲提詞機壞掉:「誰負責操作這機器,今天肯定會有麻煩。」他強調,這樣的情況反而讓他能「更真誠地從內心發言」,博得現場笑聲與掌聲。他接著向現場的各國領袖、使節與第一夫人致意,隨即進入主題:展示他如何「讓美國再度偉大」,並猛烈攻擊拜登政府留下的「混亂與失敗」。

美國經濟「火熱」:川普大秀經濟數據

川普聲稱自從重新上任後(暗指其假設的第二任期),美國快速擺脫拜登時期的「四年混亂」: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美國成為「全球最火熱的國家」
  • 通膨被擊敗
  • 能源與食品價格全面下滑
  • 股市「創下歷史新高達 48 次」
  • 工資增幅為「60 年來最快」

他特別強調,在八個月內吸引了 17 兆美元的外國投資,「遠高於拜登政府四年不到 1 兆美元的表現。」

減稅、監管開放:企業回流與投資熱潮

川普回顧其經濟政策,包括美國歷來最大規模的減稅與削減監管。他聲稱,這些措施讓美國再次成為全球最適合投資與創業的國家。「很多你們坐在這裡的人,都投資美國,這八個月回報應該很好吧?」川普對著台下笑著說。

邊境政策強硬:非法移民「四個月零入境」

移民議題依然是川普主打的重點。他聲稱,自他執政以來,美國南部邊境「非法移民數為零」:「如果你非法入境美國,你會被送回去,或是進監獄,或是…比這更遠的地方。」川普點名拜登政府「開放邊境」政策帶來「數百萬非法移民,包括罪犯與販毒份子」,並稱此舉摧毀了社會安定。

結束七場戰爭?川普高調宣示外交成就

川普大肆宣揚他在短短七個月內「結束七場長期衝突」,包括:

  • 以色列與伊朗
  • 巴基斯坦與印度
  • 剛果與盧旺達
  • 埃及與衣索比亞
  •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
  • 柬埔寨與泰國
  • 科索沃與塞爾維亞

他表示這些戰爭「無人能解決、無法終結」,但「我做到了」。他批評聯合國毫無作為,「我親自與各國領袖談判,聯合國連個電話都沒打給我。」

「午夜之錘」空襲伊朗,聯合國什麼都沒做

川普聲稱三個月前,美軍動用七架 B-2 隱形轟炸機,對伊朗的核設施進行代號為「午夜之錘」的攻擊,投下十四枚三萬磅炸彈,「完全摧毀」伊朗核計劃。他強調:「世界上只有美國能做到這樣的事。」

這場空襲據稱促成以色列與伊朗的 12 天停火協議,「雖然聯合國依然缺席。」

呼籲加薩停火,嚴斥哈瑪斯拒絕釋放人質

川普表示,自己也在積極推動以哈衝突的停火進程,但批評哈瑪斯「拒絕合理和平條件」。「有人想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這等於獎勵哈瑪斯的暴行,包括10月7日。」他強調:「不能一兩個人質釋放就滿足,我們要全數釋放,包括38具遺體。」

俄烏戰爭:三天打完的戰,打了三年半

川普對俄烏戰爭發表評論,認為此戰「若自己還在任,根本不會發生」。他批評歐洲邊買俄羅斯能源邊參與制裁:「這是資助自己對手。」他提出若談判無果,將對俄祭出新一輪「毀滅性關稅」,並呼籲歐洲一起行動。

綠能大砲:風電是笑話,碳足跡是騙局?

川普再度對綠色能源與氣候變遷議題開火:

  • 稱風力發電「太貴、太弱、還會生鏽」
  • 抨擊氣候變遷為「全球最大的騙局」
  • 揭露聯合國數十年前對氣候的「荒謬預言」
  • 「當初說會全球暖化,後來又變全球冷化,現在乾脆改叫氣候變遷。因為這樣就永遠不會錯。」

他痛批歐洲「全綠能化」導致工廠倒閉、人民熱死,還稱中國繼續擴大排放,卻靠綠能補貼賺錢。

歐洲快滅國了,移民與綠能雙重危機

川普警告歐洲正面臨「雙災難」:大量非法移民湧入,改變文化與宗教組成、高昂能源價格導致產業流失與民生壓力。他列出歐洲多國監獄中外籍囚犯占比超過 50%,並指出:「你們國家被你們自己毀了,為了政治正確。」

聯合國應解散?川普質疑其存在價值

川普對聯合國多次發難:「聯合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除了寫措辭強烈的信,什麼事也沒做。」他更指出 UN 預算資助了數十萬非法移民進入美國,包括現金、食物、交通費與金融卡。

「我是預言家」:批氣候政策讓美國輸錢又沒效果

川普大聲疾呼:「我們退出了巴黎協議,因為那根本是個爛協議。」他表示美國不再當全球金主,尤其是在其他國家如中國根本不履行減排義務的情況下。「中國幾乎不減排,但大家都來跟美國要錢。這是什麼道理?」

捍衛文化、信仰與傳統,讓國家再次偉大

川普在結語時呼籲各國領袖「保護文化、邊界與人民」,強調國家主權不能讓步、要擁抱傳統價值、要停止盲目迎合移民與綠能口號。「讓我們一起重建一個和平、美麗、充滿希望的世界。」他以一句「上帝保佑世界各國」結束演說,全場報以掌聲。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