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F 親撰反擊報告:FTX 根本沒破產,百億資產是被接管團隊「消耗掉」的

Elponcho
分享
SBF 親撰反擊報告:FTX 根本沒破產,百億資產是被接管團隊「消耗掉」的

2025 年 10 月 31 日 Sam Bankman-Fried 發表萬字長文,直指破產律師團隊斷送 FTX 重生機會,客戶與投資人損失慘重。

SBF 再次傾訴「真正的災難源頭」

FTX 創辦人 Sam Bankman-Fried(SBF) 親自發表一份超過萬字的報告,標題為《FTX:Where Did The Money Go?》。這份報告不只是自清,更是對 FTX 破產整體過程的全面反擊。

SBF 強調,FTX 從未破產、資產足以清償所有客戶與投資人,真正導致公司瓦解的,是律師團隊在 2022 年 11 月接管後的決策,包括關閉平台、拖延還款、拋棄關鍵資產與高額律師費用。他寫道:「這不是資金消失了,而是被錯誤地接管與處置。」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客戶將獲賠 119% 至 143%,但為何等了三年?

根據 FTX 破產團隊的最新數據,目前約 98% 的債權人已收到超過 120% 的還款,總計發放 80 億美元,律師費高達 10 億美元後,還剩下 80 億美元未動用。這意味著:FTX 不僅能還清全部欠款,還能「倒賺」。

但問題來了 — 為什麼這筆錢沒有在 2022 年底危機時就還給客戶?為何拖了三年才完成償還?更離譜的是,用戶拿回的是當時的美元價值,而不是當初的加密貨幣。以比特幣為例,當時一顆僅值約 17,000 美元,如今卻超過 110,000 美元,用戶無法享有漲幅,損失巨大。

FTX 原本的資產:足夠讓每個人變富?

FTX 在破產當日擁有的資產總值為 146 億美元,包括:

  • 55 億美元現金與流動加密資產

  • 46 億美元創投投資

  • 37 億美元非流通代幣

  • 3000 萬美元房地產

  • 其他子公司與穩定幣資產

然而,若將這些資產以 2025 年市場價格計算,FTX 的整體資產與持股價值已膨脹至驚人的 1,360 億美元,其中光是對 AI 新創公司 Anthropic 的股份就價值逾 143 億美元,Solana 代幣市值達 124 億,FTX 自家代幣 FTT 則可高達 219 億。

危機時刻其實在「還錢」,直到律師接管

FTX 的問題其實並非破產,而是「流動性危機」— 用戶一夕之間大量提領資金,造成短期資金吃緊。然而,當時公司仍擁有 250 億美元資產與 130 億美元負債,帳面淨值高達 280 億,仍具完全清償能力。

根據內部資料,FTX 當時正在積極出售資產、尋找融資(包括與 Justin Sun、野村證券談判),已可填補 80 億美元缺口。甚至還在危機當週每天賺取約 300 萬美元手續費,完全具備繼續營運的能力。

命運轉折:法律團隊接管後的代價

一切的轉折發生在 2022 年 11 月 11 日。FTX 的外部律師 Sullivan & Cromwell(S&C)透過內部人員操盤,快速接管了公司,並任命 John J. Ray III 為破產執行人。在短短幾小時內,FTX 即被強制送入破產程序,之後整個團隊開始:

  • 停止還款程序

  • 關閉交易所

  • 裁撤內部知情員工

  • 宣稱 FTX「資產遠低於負債」

然而,這些說法後來被發現並不準確。實際上,破產當日的資產超過 150 億美元,足以支付當時的客戶債權(84 億美元)。但這場破產程序的「處理方式」,才是真正導致資產蒸發的主因。

火速賤賣資產,律師團隊狂賺近十億美元

根據內部報告指出,FTX 破產後的資產處置方式存在極大爭議,包括:

  • 以 1 億美元出售 Sui 持股,上市後價值飆升至 29 億

  • 將 Solana 賤賣為 33 億美元,今日市值已達 124 億

  • 將 Anthropic 股份低價出售,現值已超過 143 億

  • FTT 代幣遭視為「無價值」丟棄,今日市值仍有 3 億美元

除此之外,律師與顧問費用至今已超過 14 億美元,其中 S&C 自領 2.5 億報酬,並為自己批准這些支出。

為何這麼做?官方文件與評論指出動機

巴哈馬司法部曾暗示,破產團隊可能是「為了律師費而行動」;知名節目《Freakonomics》主持人則直言:「越描繪公司混亂,越能顯得自己像英雄。」

而這場破產程序,至今已導致 超過 1,380 億美元潛在價值流失,其中包含錯失的資產增值、被拋棄的代幣、被低價變賣的股權,以及巨額法律支出。

SBF 認為:如果破產團隊「什麼都沒做」,僅讓資產自行成長、用原幣種還款,今日的 FTX 投資人與用戶不僅可全數拿回資金,甚至還能獲利。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