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市場好還壞?Vitalik:要有利息機制,才能吸引更多避險需求

「預測市場好壞之爭」在近期引發熱烈討論,有網友直言預測市場設計有缺陷,缺乏避險需求會讓它淪為「聰明人收割散戶」的工具。也有網友回應,避險需求其實存在,只是還沒被完全釋放。對此,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於今晨 8/25 點出,「利息機制」將是預測市場的擴張關鍵。
預測市場熱錢湧入,但暗藏社會隱憂
網友 Agustin 於 8/17 在文章「Predicting our own demise」中批評預測市場。他認為,雖然 Polymarket 與 Kalshi 日交易量皆達 3,000 萬美元、Kalshi 的估值更飆到 20 億美元,但兩家平台本質上卻有缺陷。
他表示,金融市場是靠「避險需求」在支撐,但預測市場缺乏該需求,最後只會變成投機者和散戶之間的零和賭局。而且其中的二元合約 (Yes/No) 更難去對沖,市場的流動性也不足。
更麻煩的是,價格可能反過來影響事件本身。久而久之市場題材容易集中在像內戰、災難這類負面事件,最後把社會資源吸走。
避險需求其實存在,市場還有成長空間
推特 (X) 網友 @TomJrSr 隨即回應,他承認自己投資上有偏見,但依舊強調預測市場有它的價值存在。
他舉例,2024 年美國大選就展現出相當龐大的避險需求,其中農業、航空、能源、國防、醫療等產業,長期來看都面臨各種「事件風險」,卻缺乏合適的工具來管理,而預測市場正好能用更便宜、簡單的方式解決。
雖然初期以投機為主,但隨著市場變大,自然會吸引更多避險需求,像是「滾雪球」一樣。而且所謂「價格反過來影響事件本身」這件事,不一定是壞事,在金融市場上也同樣有這種現象,但反而吸引資本加入,帶來正面效果。
利息機制才是預測市場成敗關鍵
在正反兩方言語交鋒之際,Vitalik 於今晨 8/25 對此回應,目前大多數的預測市場平台是「沒有利息機制」。假設參與者投入資金,等於間接放棄美元年化 4% 的收益,讓許多原本有避險需求的人選擇不進場,直接削弱市場深度與流動性。
也就是說,即使存在龐大需求,也會因為「資金放著不生息」而讓人不想加入。Vitalik 強調,只要補足這個缺口,避險功能就能充分發揮,預測市場交易量也會大幅成長,進而吸引更多人加入。
(Coinbase 執行長看好萬物上鏈與預測市場,喊話 BTC 五年內登頂百萬美元)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