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 生態再質押專案 Overload 介紹,無消減風險的再質押生態

Kyle
分享
Base 生態再質押專案 Overload 介紹,無消減風險的再質押生態

Base 生態出現類似 EigenLayer 的再質押協議 Overload,其亮點是可以質押任意 ERC-20 代幣而不限於 ETH,另一方面該協議也不會消減節點營運者,近一步降低再質押者的資產風險。

背景知識:再質押介紹

再質押是指將流動性質押代幣 (LST) 再次質押,除了保護主網的同時也可以保護其他外部網路。例如用戶可以選擇將 ETH 質押至 Lido 協議以保護以太坊網路安全,並將其質押證明的代幣 stETH 質押至 EigenLayer,以保護更多其他網路,獲得更高的收益。

EigenLayer 是首創再質押的協議,藉由節點營運者管理質押者的代幣並協助保護外部網路專案的安全性。後者又稱為主動驗證服務商 (actively validated services, AVS)。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推薦閱讀:再質押專案 EigenLayer 將如何改變 Web3 基礎設施生態?
推薦原因:該文章全面地說明 EigenLayer 的設計理念、解決什麼問題、發展現狀,可以快速理解生態中各種角色包含代幣質押者 (staker)、節點營運者 (operator) 與主動驗證服務商 AVS 的差異與需求是什麼。更加認識本文接下來的內容。

目前該協議的 TVL 已經高達 160 億美元以上,且等待合作的 AVS 已經有九個。

(EigenLayer 進入下階段,AVS 浪潮來臨前一定要認識的這些專案)

再質押協議 Overload 介紹

而在 Base 生態系,也出現了類似的再質押專案 Overload,根據團隊所述,該專案有三點較不同之處:

  • 可質押任何 ERC-20 代幣
  • 鏈上共識
  • 無消減機制 (slashing)
  • 質押者權限提升

其中每一個都改變了再質押機制,以下分別說明。

可質押任何 ERC-20 代幣

相較於 EigenLayer 僅接受 ETH 與其相對的流動性質押代幣,Overload 可以接受用戶質押任何的 ERC-20 代幣,將可以增加質押者的彈性與動機。

Overload 可以接受任意 ERC-20 代幣進行質押

此舉是為了彌補 Base 生態上資產量體的不足。另一方面,Overload 此設計對於未來其 AVS 所受到的網路安全性是否打折,仍需要更多討論。

鏈上共識

Overload 引入鏈上共識 (Onchain Consensus) 的概念,允許 AVS 直接在鏈上執行驗證。根據團隊描述,此舉可以防止節點營運者的惡意行為,並大幅簡化 AVS 的發展。

無消減機制

在 Ethereum 網路上,有 4 種可能會讓驗證者遭到懲罰:

  • 提出個不同的區塊
  • Surround voting
  • 雙重簽名
  • 不活躍參與 (Inactivity leaks)

消減代幣驗證者會失去所質押的部分 ETH,於再質押生態就會變成節點營運者讓質押者的資產受到損失,被視為是獲得更多收益相對需要承擔的風險與代價。

不過在 Overload 並沒有消減機制,由於 AVS 使用鏈上共識,因此僅適用「不活躍參與」懲罰,而是對驗證者實施監禁,暫時踢出驗證者集合,讓該驗證者錯過證明獎勵。該懲罰並不會讓質押者的資產受到損失。

Overload 團隊認為這樣可以增加用戶質押資產的意願。

質押者權限提升

相較於在 EigenLayer 的設計,質押者將代幣委託給節點營運者,而後者可以選擇要營運哪一個 AVS,因此實際上代幣質押者的權限與操作難度並不高。

Overload 則是淡化了節點營運者的角色,讓質押者可以自行選擇要將代幣營運哪些 AVS,再質押給相對應的驗證者,且可以選擇不止一個對象,提升其資產自主性。

Overload 讓質押者自行決定要營運哪些 AVS

新的積分競賽

Overload 團隊表示近期就會推出再質押相關積分競賽,模仿 EigenLayer 行銷模式,預期可以吸引部分用戶搶先嘗試。

Overload 團隊第一步算是中規中矩、策略合理。開放多元的 ERC-20 資產作為抵押品,可以彌補一點 Base 生態既有資金量體的不足;另一方面,無懲罰機制可以降低用戶在 Layer2 且又是新專案的疑慮;最後因為 Layer2 的用戶相對來講可以操作更加進階的操作,因此開放更多權限給質押者或許符合這些人的需求。

不過市場是否為此埋單,仍有待驗證。

各大生態陸續出現 Restaking 設施

除了本次的 Base 網路之外,其實今年以來 Solana 也出現不少關於再質押專案,例如 Cambrian、Solayer Labs、Picasso 都準備打造一個 Solana 風格的 EigenLayer 以強化既有生態。

(SOL 版本的 EigenLayer?再質押熱潮燒到 Solana 生態)

安全性是否足夠?

不過再質押的核心是將安全性分享給外部去中心化網路,這需要建立在原有主網的穩固基礎之上。

相較於 ETH (3,700億美元) 或是 SOL (710億美元) 的市值,Base 目前僅有 54 億美元 TVL,其是否有此能耐能運作一個強大的再質押生態呢?目前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是否有必要建構再質押生態?

另一個所有再質押團隊需要釐清的是「自身建議協議的網路是否真的需要再質押生態?」之關鍵議題,例如 Solana 社群有部分的用戶認為 Solana 未來發展會以單體鏈為主,將安全性分散到其他外部網路的效益是否真的必要?

而 Overload 團隊當然也需要思考 (或是合理化) Base 生態是否需要再質押生態?是否會與既有的以太坊生態基礎設施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