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 1% 的希望,也不能放棄」專訪 LBank 創辦人 Eric He:一場堅持與加密信仰的長跑

Crumax
分享
「只剩 1% 的希望,也不能放棄」專訪 LBank 創辦人 Eric He:一場堅持與加密信仰的長跑

在喧囂與波動充斥的加密世界,LBank 創辦人 Eric He 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不靠話術炒作,不急於爆紅,而是以「承諾與守信」為核心價值,扛過風暴、穿越熊市。在這場與鏈新聞的專訪中,他娓娓道來自己的創業歷程、以及為何身處熱鬧的幣圈,也選擇做個安靜而專注的「宅系創辦人」。

一肩扛起上億虧損:從代投事件淬鍊出來的信任哲學

真正考驗一家公司的價值,不是在順境中賺了多少錢,而是在逆境中能不能守住底線。

Eric He 回憶起那場讓 LBank 承擔上億美元損失的代投事件,語氣依舊堅定。儘管平台非直接責任方,LBank 最終仍選擇全額承擔:「因為用戶信任我們,我們就不能讓這份信任崩塌。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Eric 強調,這場風暴也重塑了 LBank 的文化:「從此我們不再只談交易量,而是談承諾、談為用戶兜底 (負責) 的能力。

這份責任感至今仍是 LBank 的核心驅動力,也讓我更堅信:「穿越市場週期的從不是短期利益,而是信仰與原則。」

從工程師到創辦人:一段靠信任「啃」出來的蛻變歷程

2017 年加入 LBank 時,Eric 自認只是個「對區塊鏈好奇的技術宅」,平台沒有 VC 撐腰、沒有明星專案,「一切都靠自己啃出來」。但正因如此,他更早體悟到:區塊鏈不是技術革命,而是信任體系的重構。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力推一個早期公鏈專案,儘管當時內部意見分歧、技術仍不穩定,他仍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與使用者的期待,最終獲得市場高度回應。他意識到,「做正確的事,短期可能是錯的,但長期會是對的。」

這也成了 LBank 的價值節奏:「不盲目追風,只做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選擇。

交易所不是賺快錢的生意,是一種公共責任

面對產業週期下的壓力,有人選擇離場,Eric 則選擇硬撐。他說得很直白:「只剩 1% 的希望,也不能主動放棄,因為只要平台還在,就一定有人在依賴我們。」

你一旦接住了用戶的資產,其實就等於接住了一份承諾。

他不編口號、也不搞激勵學,堅信「做給團隊看」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他們的團隊成員多是從兩輪熊市中撐過來的老將,見證了平台如何咬牙撐下來、不甩鍋、不跑路,也正是這種穩定而樸實的信念,支撐著 LBank 一步步走到今天。

理解情緒、掌握邏輯,是未來交易所的核心競爭力

Eric 認為,迷因文化崛起的本質,是新世代在表達方式上的解放。平台如「xx.fun」不只是娛樂,它們反映出的是一種低門檻、高共鳴的新型金融敘事。他並不視這些為一時風潮,而是視為「值得長期理解與參與的新文化現象」。

2025 年 LBank 上架了數百個迷因專案,但背後是經過嚴謹篩選的客觀評估機制:從社群活躍度鏈上資料到敘事潛力,逐層過濾。他表示不是為了追熱度,而是因為這些專案真正具備讓用戶參與的動能:

我相信,真正有穿透力的交易所,永遠是既理解敘事,也掌握邏輯的那個

未來 LBank 強調,將持續強化迷因賽道的投資與研究能力,扮演流動性的賦能者角色,而不是情緒炒作的製造者。

從泡沫到落地:上幣標準與應用層的下個成長曲線

經歷 2024 年海報事件後,LBank 系統性調整了上幣流程,從效率導向轉為「價值與風控並重」。Eric 將當前審核標準聚焦在以下三點:「我們的核心是保護早期使用者信任,同時幫專案篩出真正的社群。

  • 敘事能力是否清晰有力:無論是迷因、基礎設施還是 RWA 專案,LBank 特別重視其是否具備具有穿透力的敘事邏輯。沒有敘事,就難以建立初期共識,也難以吸引真實社群參與。

  • 社群與熱度的真實性:為避免流量造假,LBank 結合鏈上數據與社群活躍度交叉驗證,篩選出擁有真實用戶基礎的專案。

  • 團隊執行力與背景履歷:相較以往更嚴格,現今的審查會由投研與法務團隊共同介入,進行 KYC 與背景調查,確保團隊可信且有實績。

另一方面,談到未來趨勢,他認為市場將從協議層進化到應用層:「區塊鏈產業的未來不會只是追求『更快、更強的鏈』,而是回歸到『真正好用的應用』。」

這樣一來,交易所的角色就不只是撮合買賣,而是成為用戶與專案之間的橋梁。一方面協助用戶篩選出具有真實價值的專案,另一方面也推動專案方貼近市場、理解用戶需求,做出真正能落地的產品。

亞洲潛力與台灣機會:深耕市場,不急功近利

面對亞洲市場,Eric 特別提到台灣市場的潛力,認爲這裡的用戶素質高且理解力強,是值得長期經營的合作型市場。不過他也強調:

我們不追求快速成長,而是專注於建立用戶信任與產品體驗的累積。

LBank 透露,目前已著手擴大在地團隊與活動規劃,並將進一步強化與社群的實質連結。

從《艾爾登法環》到《星露谷》:一位宅系創辦人的反差魅力

身為宅文化的一員,Eric 誠實分享自己愛玩的遊戲:《艾爾登法環》和《星露谷物語》。「前者讓你在失敗中找突破,後者教你在平凡中看見秩序與療癒。這就像幣圈的兩種節奏——狂熱與長期主義。」

這就像是加密市場的縮影:兩者同樣混沌難解、門檻不低、規則常常模糊不清。但正因如此,只要不斷試錯、耐心摸索,在看似無望的時刻堅持下去,就有可能闖出屬於自己的路。這條路或許不在主流軌道上,卻有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就與回報。

他也不諱言自己社交能量有限、比較喜歡一個人思考和看資料;但也知道加密市場是人的遊戲,因此有時還是會逼自己多走出去,感受市場的溫度。

從懷疑到信仰:工程師眼中的區塊鏈革命

一開始, Eric 也曾覺得區塊鏈像詐騙,但當看到比特幣在塞浦路斯銀行危機中展現抗審查性、以太坊的合約可自動執行後,他徹底改觀:「區塊鏈不僅解決了問題,更以全新的方式重塑底層邏輯。」這也成了他全心投入的原因。

另外,從工程師的視角切入,他也分享了這條路上心境上最大的改變與收穫:

學會用工程師的腦袋分析問題,用商人的眼光看機會,這是我後來才明白的產業生存法則。

混沌中築夢:Eric 給年輕人入圈的叮嚀

訪談最後,Eric 也給了想入圈的年輕人幾個建議,他提醒:「幣圈的『公平』從來不是平均主義,而是一場資訊、情緒與執行力的複利遊戲。

因此,用興趣驅動認知,不要讓投機牽著情緒走。只要你懂得懷疑、懂得保留現金流,就可能在混沌中找到機會。

最重要的是,「把它當成一份事業,而不是一場賭博。」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