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背受敵?趙長鵬稱受對手DDoS攻擊、媒體惡意威脅,我們比較了實際情況
幣安(Binance)近期受到 DDoS 攻擊,導致平台延遲及網路中斷的現象,並延宕數小時。執行長趙長鵬(CZ)懷疑這些攻擊來自於交易所的競爭對手,聲稱其目的是試圖損害幣安的聲譽,而不是盜竊加密貨幣。至於惡意媒體,這個在中國一直是個專業領域,透過寫黑稿賺錢,但實際情況或許不全然。
來自競爭對手的攻擊,OKEx也曾回應
4 月 29 日幣安遭受一系列針對其中國網域的 DDoS 攻擊,CZ 指出,當日是有組織、且協調良好的的攻擊,看起來像是來自於競爭對手,但也強調無需過多擔憂,用戶資金非常安全。
Earlier today, our Chinese domains experienced targeted DDoS attacks, and users saw some lag and interruption of network access.
Based on the attack pattern, it looks like work of our self-perceived competitors.
No need to be concerned. Systems are fine. Funds are #SAFU.
— CZ 🔶 Binance (@cz_binance) April 29, 2020
CZ 解釋了原因,因為攻擊沒有造成任何資金損失,而 DDoS 攻擊對黑客而言,要比對交易所本身造成的傷害所付出的代價更高。因此判斷其目的只是為了破壞用戶體驗。
CZ 指出,我們使用廣泛緩存、分群服務來優化世界各地用戶的訪問性能,對於每個地區,我們使用不同體系結構和服務,而這些攻擊同時針對目標區域中的所有公共端點。
【鏈新聞註】拒絕服務攻擊(denial-of-service attack,DoS)會對目標發送大量請求,使目標系統(網站或應用程式)無法負荷,進而中斷或停止服務。而分佈式拒絕服務攻擊(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attack,DDoS)則是攻擊者使用多個盜用、受控的電腦來進行攻擊。
或許真的有許多駭客或競爭對手瞄準幣安這個大金庫,不過鏈新聞先前報導過交易所 OKEx 的執行長 Jay Hao,曾吐槽過幣安的臨時性維護是來自於自身系統的問題。根據根據 Jay Hao 的說法,他認為幣安所使用的系統並不適用於高頻交易系統的最佳技術。
媒體收錢帶風向?
除了對於交易所的攻擊外,據外媒報導,CZ 聲稱整個加密貨幣領域存在惡質媒體(black media)的現象,負責撰寫負面文章,直到企業願意付錢洗白為止,而這些媒體顯然接受了來自幣安競爭對手的資金。CZ 指出:
如果你從事該行業已有一段時間,那麼你就會知道他們是誰,這些內幕整個中國加密社群也都清楚,但這個行業還是存在。像本次這種輕度攻擊,事發後 5 分鐘內,馬上發表了一篇長文,內容包括幣安服務多不可靠,以及所有幣安的負面消息。
據鏈新聞所知,在中國,「黑稿媒體」一直是一種盈利模式,透過挖掘八卦、捏造事實,進行恐嚇取財的狀況時有所聞,而在台灣這樣的方式頂多是為了取悅觀眾、獲得影響力而已。CZ 對黑稿媒體的指控並不難理解,可能確有其事。
幣安身為加密產業主導者,其一舉一動本就眾所矚目,而先前鏈新聞也報導,OKEx、Bitfinex 遇大規模 DDoS 攻擊,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幣安的攻擊,因此,在沒有實質證據的情況下也只能各說各話了。
此外,我們也發現一些相對有影響力的媒體針對幣安做出負面報導,以 The Block 為例,其研究總監 Larry 就常有對幣安的批判,並且舉出許多數據與觀點論證,據 Larry 稱 The Block 並未受到任何機構影響,也沒有不喜歡幣安。對此鏈新聞也已經追蹤許久,至於讀者接不接受這些論點,就是見仁見智了。
另外,我們發現長期收錄許多中國區塊鏈產業重要文章的鏈聞,有幾篇幣安相關的負面文章已遭刪除。據了解,這些文章都不是鏈聞所撰寫,是在轉載之後,發現內容跟事實有所出入而決定刪除。
區塊鏈媒體在區塊鏈產業中是一個特殊的角色,事實上,所有的媒體可能都有潛在的立場跟合作廠商,由於加密貨幣與區塊鏈尚屬於發展中產業,沒有一定的事實標準與社會共識,加上加密貨幣沒有財報可以評估,許多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都來自消息炒作,因此媒體帶來的「印象分數」就顯得格外重要。
就技術層面,區塊鏈確實帶來透明度,但商業行為依舊是與我們熟知的人類社會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