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r創辦人點名麻吉大哥:他是在做市而非刷交易量;預計於Switch上推出Blur
Blur 的 NFT 交易量過於集中的問題在近期引發討論,約 20% Blur 的成交量僅來自 15 個錢包,而約 50% 是來自不到 300 個錢包。今日 Blur 創辦人 Pacman 於 Twitter 上對此事進行解釋,說明高額的交易量其實是來自做市商,且有助於整體生態。
(相關文章:NFT界的薩諾斯!擁有無限寶石的麻吉大哥如何彈指摧毀NFT市場)
Blur 創辦人:高交易量來自做市商,而非刷量交易
Pacman 表示傳統市場及代幣市場絕大多數的交易量皆來自於少數的做市商 (數量小於 10 家),然而與 NFT 收藏家相比,做市商的交易行為有所不同。而之所以近期會在加密社群上正引發相關討論,Pacman 認為正是因為 Blur 推出前,NFT 市場上的做市商太稀少了。
Pacman 舉例,麻吉大哥黃立成及 NFT 巨鯨 Franklin 便是首批具有一定交易規模的做市商,他們就像是華爾街的 Jump Trading 及 Jane Street (兩者皆是著名做市機構),等到這個市場更趨成熟,會有越來越多的做市商加入。
同時,Pacman 也表明做市並不是一種刷交易量的行為,這些做市商在提供流動性的同時,會基於資產的真實價格賺取點差 (買入與賣出之間的差價) 以獲得利潤,同時也需要在每筆交易中支付版稅成本。
「做市商的加入使更多用戶可以進入這個市場,他們提供的流動性使用戶在購買新 NFT 專案時更安全,而在帶來交易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創作者的收入。」Pacman 說道。
1/5 The vast majority of volume in traditional markets and token markets come from a handful of market makers (literally less than 10). Trading activity from MMs looks very different than trading activity from collectors. I'm seeing a lot of confusion on my timeline about this.
— Pacman | Blur.io (@PacmanBlur) March 1, 2023
Blur 做市商與傳統市場做市商的不同
儘管 Pacman 認為做市商能夠為 NFT 市場帶來諸多好處,但 Blur 自身的代幣機制使其有個特別的做市模式,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的做市商 Sugar Shane 在其 Twitter 上解釋 Blur 的不同。
Sugar Shane 表示 Blur 上的做市商並非真的做市商,因為他們並不明白在一買一賣之間必須有一定的點差。然而,之所以會有此現象是因爲 Blur 上的做市商預期未來的 BLUR 空投可以彌補做市損失,也因此使得 Blur 上的每筆出價 (Bid) 皆相當緊密。
因此即便對外部人士來說,Blur 的做市行為看似愚蠢,但其實背後都有其道理的。而現在只需要等到 4 月的第二波 BLUR 空投揭曉,就可以知道這些因為 Gas 費用及版稅造成虧損的做市商能否轉虧為盈。
I started my career as a market maker at the 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 and then CBOT (was a runner first, then a clerk, then a trader) Market makers are paid to provide a market. @blur_io is doing exactly that. Paying you to be a market maker. 1/🧵
— Sugar Shane (@ShaneCultra) February 28, 2023
Blur 將推出 Switch 版本
除了上述關於做市商的討論外,Pacman 也在回應網友問題時提到,Blur 將會在手機版推出不久後,也在任天堂 Switch 上推出。
Nintento Switch support will come shortly after mobile fren
— Pacman | Blur.io (@PacmanBlur) March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