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加密無產階級」:當鏈上的錢終於能買咖啡
鏈上資產再多,若不能在現實世界消費,依然是一個沒有生產資料的「無產者」。
一直以來,在向任何非 Crypto 行業的朋友介紹自己時,我都很難解釋我到底是什麼身份。
大部分時候我會開玩笑說自己在一個「詐騙行業」,因為 Crypto 專案的本質就是發幣 + 尋找接盤俠,而「幣圈」則是一個在法律與社會意義上被汙名化的詞彙。
所以,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真正的無產階級」。
原因很簡單!雖然能在鏈上賺錢、做交易、拿 U 收工資,但一旦離開錢包,走進現實世界,這些 U 就變得一無是處,無處消費。更何況,Crypto 公司往往不會給員工繳社保。
記得第一個綁定的是 OneKey Card。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在 WeChat / 支付寶綁定加密支付卡,第一次成功支付時,心裡一緊,然後鬆一口一口氣。那一刻只想說一句:「TMD 終於可以合法地生活了」。
在此之前,每個月生活支出都要經歷一場心理戰:USDT OTC → 擔心風控 → 擔心卡被凍結 → 擔心銀行電話問來源。明明是一筆小消費,卻感覺像一場暗箱操作。
然而,OneKey Card 的關停讓我長期被拒之於 U 卡門外,再次成為現實世界裡的「無產者」,畢竟 Crypto 用戶不只活躍在鏈上,作為一個擁有日常能力的主體,更要在現實世界生活。
直到 Token2049 期間,基於朋友的強力推銷,嘗試了 Bitget Wallet 新推出的卡,體驗到了從 U 到法幣的順暢支付效果,也引發了我對「加密支付」新的思考。
U 卡支付:「加密無產階級」的突圍
眾所皆知,U 卡是一個不賺錢的業務。它並非是純粹的去中心化支付,而是傳統卡行業利潤鏈路的組成部分。
它的上下游鏈路漫長,包括卡組織(Visa/Mastercard/銀聯等)、BIN 提供商(持牌銀行 / 發卡機構)、發卡機構(提供底層帳戶與風控統)、卡計畫管理方(Bitget Wallet 等 U 卡專案方)、OTC 商(處理 Crypto-Fiat 之間的兌換)與卡片生產商。
漫長的鏈路中,U 卡專案方只面對 Crypto 用戶擁有話語權,而沒有能力改變傳統卡行業利潤鏈路完整的商業模型。傳統卡業務的利潤來源包括外匯費、匯率差價、商家手續費、年費 / 開卡費 / 管理費、借貸業務等等。發展至今,U 卡業務的內卷化程度極高:0 開卡費、0 年費、0 儲值 / 兌換費 … 甚至即時匯率,還要承擔合規成本。
但 U 卡畢竟是當前 Crypto 連接現實世界最友好的解決方案,也是最強的現實世界使用場景。換言之,誰掌握了用戶的支付入口,誰就能實現用戶的留存。巨大的流量,誰不想要?
正因如此,U 卡專案方明知這一業務不賺錢,但仍然前仆後繼地投入其中。為什麼?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你會發現,Crypto 支付不是一個功能,而是一種生存權。
一個再現實不過的問題擺在所有 Crypto 用戶面前:鏈上的錢,怎麼進入現實生活?最好的方案當然是主權國家接受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支付工具。但如果沒有,你就是無產者,日常生活該怎麼辦?
你在鏈上的資產再多,如果不能在生活中使用、不能被銀行承認、不能參與現實世界的金融秩序,那你依然是一個沒有生產資料的「無產者」。
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無產階級」是指那些不擁有生產資料,必須依靠出售勞動力維生的階級。一句話總結:無產階級的「無」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屬於自己的、能讓生活自主運轉的資源。
在當今的金融體系中,生產資料就是銀行帳戶、信用體系、支付工具、貨幣使用權與全球資金流動渠道等等。加密人的資產真實地存在於鏈上,但卻無法在主流銀行體系中被承認,無法自由支付,被排除在主流金融體系之外,從根本上被剝奪了生產資料。
因此,我提出了這個新的概念:加密無產階級。
加密的無產階級,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現實中沒有支付權。一個鏈上資產能不能支付,往往不是由它自己決定的,而是由現實世界允不允許它成為「錢」決定的。
而這次 Bitget Wallet Card 的 KYC 成功,也讓我作為 Crypto 用戶,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合規金融體系真正「接納」。
支付平權:告別高磨損時代
客觀而言,目前的 U 卡賽道已經進入了「同質化競爭」階段——經過多年的淘汰賽,當下市場上碩果僅存的 U 卡產品,其底層銀行帳戶架構與發卡通道實際上都是與持牌金融機構合作來建構。
譬如 Fiat24 就是較早進入這一領域、並在行業中被較廣泛採用的技術與合規服務提供方之一,甚至可以說 Fiat24 現在已然承包了 U 卡業務的半壁江山:除了 OneKey Card、Dupuy、Infini 等一系列退出歷史舞臺的老牌專案,目前碩果僅存的 SafePal、imToken、Bitget Wallet 等,背後都是基於 Fiat24 的合規瑞士銀行服務。
這也意味著,各家產品的底層帳戶架構和發卡通道高度相似,差異化更多聚焦在穩定性、具體服務體驗與費率磨損上。
Token2049 期間,社交媒體上流傳著謝家印在越南使用 Bitget Wallet 線下直接掃碼支付的視頻,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真正的 Web3 支付終局,或許就是如此,直接由錢包接管收單端,雖然目前該功能僅覆蓋部分東南亞地區,但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當然,目前來說 U 卡還是主流,且對 U 卡而言,好不好用歸根結底看兩點:穩不穩定,貴不貴。
談到穩定性,行業內的一個公開秘密是 U 卡業務往往受制於銀行,隨時有被切斷通道的風險,所以去年市場才有傳聞 Bitget 戰略收購了新加坡持牌機構 DCS,這從商業邏輯上解釋了為什麼近期這款產品在風控和資金通道上顯得更加積極進取且穩定—不是單純的「有錢」,而是完成了從錢包到發卡行的垂直整合。
有了底層通道的自主權,成本優勢才成為可能。
畢竟以往 U 卡最大的痛點是「磨損」:儲值抽一筆、兌換抽一筆、消費再抽一筆,綜合損耗往往高達 2%–4%。而現在的趨勢是,為了爭奪用戶作為「主帳戶」,各家都在極力壓低費率。
像 Bitget Wallet Card 目前主打的免手續費、免外匯費以及對齊 Google 即時匯率的策略,實際上是在把 Crypto 支付從「貴族服務」拉回「平民消費」。
以筆者為例,以往用 U 卡支付買咖啡、訂機票、付酒店,都要額外付 2%–4% 的手續費,但它們就給用戶提供終身免除每個人每月前 400U 支付的手續費,外匯費、儲值費、轉換費都是 0,還會保證結算匯率和 Google 即時匯率一致,真正實現 0 隱藏成本、0 磨損,日常消費支付是夠用了!

如果說之前的 U 卡解決的是「鏈上資產能不能支付」的問題,那麼如今大家都基於 Fiat24 的底層架構之後, Bitget Wallet Card 在解決的就是「鏈上資產能不能以最小成本、最高穩定性、最廣場景地進入現實生活」。
當一張 U 卡第一次能做到不挑用戶、不挑地區、不靠手續費賺錢、不賺匯率差,還能保證長期運營,它才真正具備了普及的意義,且它的意義就不再是一張卡,而是一個行業轉折的信號,一個關於「加密生活」如何被塑造、被實踐、被社會承認的歷史節點。
一言以蔽之:Crypto 用戶第一次不僅僅在鏈上生活,而是作為一個擁有日常能力的主體,在世界上生活。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