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產業的「十八個月詛咒」:為什麼加密新創難以打造長期產品?

Crumax
分享
加密產業的「十八個月詛咒」:為什麼加密新創難以打造長期產品?

在加密世界裡,流行似乎比創新更值錢。從 NFT 到 DeFi、再到 AI 代理與預測市場,無數創辦人不斷轉向 (pivot),追逐最新敘事。這看似靈活的策略,實則揭露出產業的結構性缺陷。當投資與注意力都依附在新故事上,而沒有人願意花費數年去完成一個產品,加密貨幣也許註定只能活在永遠的「即將完成」階段。

從 NFT、DeFi 到 AI:加密創業的無限轉向

Ten Protocol 的 Rosie Sargsian 在長文「為何加密產業無法建立長期可持續的事物」中指出,2021 年做 NFT 平台的團隊,2022 年轉做 DeFi,2023 又跳進 AI 代理,今年或許開始談預測市場。這不是個案,而是加密新創的常態。

他認為創辦人的選擇不是錯事,他們這種玩法實際上是正確的:「因為這個遊戲一再獎勵不斷轉向的敘事,而非堅持到底的專案。」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Web3 創新已達天花板?從代幣化到融資市場,加密貨幣的未來價值在哪裡?)

十八個月產品週期:熱錢追逐獎勵短期專案

Rosie 擔憂,加密專案如今的生命週期僅剩約 18 個月:「敘事誕生、資金湧入、團隊跟風、產品開發、話題消退,再度轉向。」

加密 VC 投資額在短短一季就下降 60%,擠壓了專案創辦人趕在下一波趨勢前推出產品的時間和資金

他坦言,這種節奏讓任何真正的基礎建設都無法成形,真正要找到產品市場契合 (PMF) 的產品,需要三到五年的反覆打磨。但在加密產業,18 個月後你如果還在做「上個敘事」的東西,就會被市場淘汰。

濫用沉沒成本:永遠「即將完成」的專案

傳統的創業理論告訴我們:別陷入沉沒成本 (sunk cost) 謬誤,苗頭不對就轉向。但在加密貨幣領域,這反而成為惡性循環。

Rosie 指出,專案一旦募資困難、用戶增長放緩或話題冷卻,就立刻轉向,因為這樣才能立刻融到下一輪資金。他坦言每個創辦人都曾這樣想過:

  • 選項 A:繼續開發手上的專案,專注兩三年也許會成功
  • 選項 B:追尋熱點,力拼融資,優先賺取收益

他表示,絕大多數人選 B,因為市場獎勵的不是「完成」,而是開始的那些「關注」:

這個市場懲罰完成品,因為所有人都能意識到它的局限性,而「近乎完成」的產品則存在無限潛能。

全員追逐敘事下的悖論:真正劃時代的創新出現在沒人關注時

除此之外,加密風投 (VC) 無疑也是幫兇之一,他們不投產品,只投注意力。同時,開發者被高薪挖角去打造新敘事,行銷人員也跟著資金流動,用戶則因空投與熱度而來去如風:

投資人與市場更願意資助具有「關注度」的事物,於是所有人都在助攻敘事最大化,也就是優化故事而非產品。

(VC 不陪跑就淘汰?加密風投告別發幣即退場時代,或將迎來大洗牌?)

Rosie 指出,比特幣與以太坊都誕生於沒有人關注的時代,沒有 VC 也沒有代幣。相反地,當前熱潮中的專案總是隨著退潮死亡。

Rosie:情況不會改變,只能仰賴團隊自律

加密產業無法建立長期產品的原因,不是缺乏技術,而是激勵機制錯位與文化排斥長期建設使然。Rosie 直言這個狀況並不會改變:

以代幣為基礎的激勵機制創造了流動性的退出機會。只要創辦人和投資人在產品成熟前就能夠退出,他們就會這麼做。

(拒絕悲觀主義、擁抱成功案例的指數成長:為何加密貨幣總有「末日感」?)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