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 之王 Palihapitiya:私募股權已死,新版 SPAC 重振將美國 IPO 市場

Louis Lin
分享
SPAC 之王 Palihapitiya:私募股權已死,新版 SPAC 重振將美國 IPO 市場

有著 「SPAC 之王」稱號的矽谷知名企業家 Chamath Palihapitiya 於 10/7 的 All-In Podcast 中直言,私募股權已死,報酬率幾乎歸零,未來資金將轉向私募信貸。而他主導的新一代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機制,則有望重啟停滯的美國 IPO 市場。

感嘆私募股權已死,市場進入報酬衰退期

節目開始就展示出一張圖表,顯示全球私募股權 (PE) 收購基金規模在 2005 至 2024 年間從 0.6 兆美元暴增到近 4.7 兆美元,年均成長率高達 11%,但近一年已停滯。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同時,基金的「資金回收與投入比」自 2020 年以來多次跌破 1 倍,代表投資人拿回的現金少於投入金額,顯示私募市場正進入報酬衰退期。

Palihapitiya 看到後直言:

「我覺得私募股權已死,整個產業都不行了。」

零利率催生泡沫,私募股權暴衝三倍後報酬歸零

Palihapitiya 指出,從 2015 年起,全球私募基金規模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暴增近三倍。

由於市場資金過剩、利率幾乎為零,投資人為追求報酬,紛紛放棄傳統「債券 60/股票 40」的穩健配置,轉向創投 (VC)、PE 與對沖基金等高風險資產。

他解釋,零利率讓私募基金幾乎能「無止盡地借錢」,導致槓桿放大後,短期報酬率遠超其他投資類別,但隨著越來越多資金湧入、資產被買貴、管理效率下降,最終導致整體報酬率歸零。

私募股權回報枯竭,資金轉向私募信貸新泡沫

Palihapitiya 表示,評估私募基金不能只看內部報酬率 (IRR),而是要看「已實現收益倍數」(DPI)。假設配發為零,就代表基金出狀況。

他指出,近年私募基金幾乎沒有資金回收,流動性枯竭、資金逐漸撤離,只剩少數像是銀湖 (Silver Lake) 等老牌機構仍有表現。而這些撤出的資金如今正湧入「私募信貸」(Private Credit) 市場,就是直接放貸給企業、靠高利率來獲利。

但 Palihapitiya 表示,目前私募信貸擴張速度與過熱情況「看起來就像當年的私募股權」,恐正孕育下一個泡沫。

私募基金永不退出,續存基金蔓延風險

目前越來越多私募與創投機構在使用所謂「續存基金」(Continuation Funds),也就是把同一批資產賣給另一批投資人,重新啟動投資週期。

Palihapitiya 認為,這讓資產永遠不退出市場,導致資金鎖死,缺乏流動性,讓整個生態變得扭曲。

IPO 市場失靈,SPAC 反向併購成新出路

Palihapitiya 直言,目前美國 IPO 市場完全失靈。他回顧三種公開方式,分別是傳統 IPO、直接上市、以及 SPAC。

首先,傳統 IPO 讓投行抽取 6%~8% 手續費、股票被低估,接著上市首日暴漲後又下跌。直接上市則是首日成交價最高、之後一路下跌,Slack 與 Coinbase 都是例子。

相較之下,SPAC 反向併購雖有成功、失誤,但他強調這項機制已幫助美國企業籌得超過 1,500 億至 2,000 億美元,證明是能挑戰傳統 IPO 的替代方案。

推出 SPAC 新版本 Raptor 2,成功才有報酬

隨後 Palihapitiya 表示,他所推動的新一代 SPAC 計畫「Raptor 2」,重點在於降低成本、強化責任機制。只有當併購案成功、公司上市後創造實際回報時,發起人與管理團隊才可獲得報酬。這項設計讓投資報酬與成果直接掛鉤,能有效提升信任度,吸引更多優質企業重返公開市場。

他補充,參與 Raptor 2 的投資人幾乎全來自全球頂級機構,其中 98.7% 為 A+ 級投資人。這些機構的共同理念是:「好公司應該上市,讓全民都能參與投資。」

Raptor 3 著手中,整合資金讓企業公平上市

談到下一步計畫,Palihapitiya 預告正在籌備「Raptor 3」,將進一步整合資金來源、預先配置交易結構。他說:

「未來我可能一次募集 10 億、20 億甚至 30 億美元,把所有資金整合成一個事先設計好的方案,讓企業能以公平價格直接上市。」

他認為,這樣的設計能避免傳統私募投資公開股權 (PIPE) 結構的效率問題,重新活化美國 IPO 市場,為優質企業創造更健康的上市環境。

(Chamath 重返 SPAC 專注 AI 與 DeFi,文件警告散戶投資人「賭場裡不准哭」)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