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計劃推出數位身份證,愛沙尼亞早已於20年前超前布署eID

Florence
分享
南韓計劃推出數位身份證,愛沙尼亞早已於20年前超前布署eID

南韓計劃在 2024 年向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公民提供由區塊鏈保護的數位身份,並在兩年內尋求 4500 萬公民的採用。而在歐洲的愛沙尼亞,早在 2002 年即開始雲端治國,推出的 eID 可通用於政府與私人企業,舉凡健康醫療、報稅、電信資料等皆儲存於區塊鏈上,據稱 20 年來從未有人民身份被竊的問題發生。

根據《彭博社》的報導,南韓計劃向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公民提供由區塊鏈保護的數位身份,韓國數位管理局局長預估,透過此計劃可在十年內獲得至少約 420 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即其 GDP 的 3%。

南韓目前依靠住民登錄號 (類似於美國的社會安全碼) 來證明自己的身份。根據該提案,應用程式會將這些 ID 嵌入到移動設備如智慧型手機之中。而計劃中也指出,政府將無法造訪儲存在個人手機上的訊息,包括使用誰的數位 ID、如何使用以及在哪裡使用的詳細訊息,因為該系統將完全依賴去中心化身份的區塊鏈技術。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南韓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經濟學家 Hwang Seogwon 表示:

「數位身份證可以在金融、醫療保健、稅收、交通和其他領域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並可能在韓國民眾中迅速流行起來。但必須在技術上進行更多的風險評估,以確保危險不會超過好處。」

超前布署的愛沙尼亞

在聯合國發布的 2022 年電子政務發展指數中,同樣與南韓名列全球前十名的愛沙尼亞,早在 2002 年即開始實施開始雲端治國,推出的 eID 數位身份證已在符合條件的 130 萬人 (99%人口) 中廣泛使用,這張強制性國民卡不僅僅是一張身份證,它採用 384 位 ECC 公鑰加密,提供對愛沙尼亞所有安全電子服務的數位訪問權,可用於投票、支付帳單和簽署文件等多項功能。

而另一種用於手機的 Mobile-ID,也已有 19% 的普及率,與 eID一樣,它可用於造訪安全的電子服務和數位簽名檔,但更為方便,也不需要使用讀卡機。Mobile-ID 是一張特殊的 SIM 卡,客戶必須向行動電話運營商索取該卡。私鑰與支援身份驗證和簽名功能的小型應用程序都一起儲存在 SIM 卡上。

愛沙尼亞於 2007 年開始使用自己設計的區塊鏈技術 KSI,用於確保網絡、系統和數據不受損害,同時保持 100% 的數據隱私。愛沙尼亞的資料全部儲存在區塊鏈上,交給政府的資料,絕對不需繳交第二次;人民平均報稅時間只需花費 3 分鐘;而愛沙尼亞也強調安全數據共享,人民可在系統中查詢有誰使用調閱過他們的資料,身為患者也能決定他們想與醫生共享哪種醫療數據的隱私機制。

 註:關於愛沙尼亞的部分資料源自 Netflix 紀錄片《大數據時代》,有興趣的讀者也可欣賞其第五集《雲端》。

台灣討論數位身分證無結果

台灣在去年也曾討論過數位身分證的議題,並編列 8 億元的相關預算,但專法經多次協商仍未達成共識,因而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