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型交易所深度分析,DEX用量遙遙領先、中心化交易所數量逐漸萎縮

Perry
分享
各類型交易所深度分析,DEX用量遙遙領先、中心化交易所數量逐漸萎縮

加密數據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於昨日 (9) 發佈了一份關於交易所的研究報告,報告中將交易所依照種類、交易量大小進行分類,並透過數據去分析各種交易所在過去一年多的營業狀況,可以看出在加密產業蓬勃的發展下,每種交易所皆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加密貨幣交易所概況

從過去幾年來加密貨幣交易所收到的金額來看,從 2020 年開始加密產業開始急速上漲,隨著市場行情的上漲,交易所收到的金額也越來越多,並在今年上半年五月牛市頂峰時達到最高點。而之後因為市場的崩跌,金額逐漸下滑。

不過,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數量,並沒有因為行情上漲而增多,反而是在 2020 年的 8 月達到最高峰 (845 家),而到今年 8 月為止總數量為 672,在一年的時間裡減少了約 20%。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各類型交易所數量變化

為了探討加密貨幣交易所數量減少的原因,報告將交易所分成以下 5 類:

  •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centralized exchanges)
  • 中心化交易所 (Centralized exchanges)
  • 高風險交易所 (High-risk exchanges,僅需通過最低標準 KYC 認證)
  • 場外交易市場 (OTC)
  • 衍生性商品交易所 (Derivatives exchanges)

從各類型交易所的數量變化圖可以看出,數量的減少主要來自高風險及中心化交易所,而去中心化交易所則持續上漲。

此外,為了進行更細部的分析,交易所將會依交易量的多寡分成大型交易所及小型交易所。(2020/8 ~ 2021/8 交易所收到金額大於 1,000 萬美金的為大型,反之則為小型。) 而中心化交易所需再依照提供的交易對分成以下兩種:

  • C2C (Crypto-to-Crypto,只提供加密貨幣交易對)
  • C2P (Crypto-to-Fiat,還提供法幣 – 加密貨幣交易對)

透過更詳細的分類,發現成長最多前幾名皆為大型交易所,其中又以去中心化交易所居冠。而數量減少最多的則為兩種小型中心化交易所。

各類型交易所金流變化

但衡量一種類型交易所的好壞不能純看交易所的成長數量,是否能產生穩定的金流也是相當重要。從交易所收取金額的成長趨勢圖來看,大型交易所獲得的金額勢必較高,而成長幅度最大的為去中心化交易所,其次為衍生性商品交易所。而小型交易所則變化不多或是稍微減少。

此圖中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分界,在五月過後交易所獲取的交易金額明顯減少,或許是因為市場進入熊市,交易意願減少。而報告則認為這跟中國禁止加密貨幣挖礦有很大的關聯。

若將其中成長最多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單獨拉出來看,去中心化交易所獲取金額隨著 DeFi 產業在去年夏天快速發展,數量也跟著急速上升,並在今年五月達到高峰,約為 3,680 萬美金。而中心化交易所雖然也有所成長,但成長速率完全無法相提並論,中心化交易所業務被嚴重侵蝕是不爭事實。

各類型交易所單筆交易金額數據

下圖為今年 8 月,各類型交易所詳細的交易數據,若單單比較中心化及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平均交易金額 (Mean tx size),可以看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金額為中心化的兩倍以上,單筆交易平均超過 2.6 萬美元。若以四分位數來看,第二四分位數 (中位數)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金額為 900 美金,是中心化交易所 150 美金的 6 倍之多。

報告認為會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是因為去中心化交易所在加密產業發展較完善的國家中更為流行,而這些國家普遍較有錢,投資人也在 DeFi 投資上配置較大比例的資金,才會在數據上有明顯差異。

而衍生性商品交易所及場外市場的交易者,多為較有投資經驗的機構方或是資金流動較大的巨鯨玩家,交易金額會如此鉅額也是相當合理。畢竟這些投資者若透過普通的管道出入金,不管是中心化或是去中心化交易所,貨幣價格皆會因為深度問題受到影響,大幅地滑價絕對是交易者們不樂見的。

雖說中心化交易所從上述種種數據來看,看似最不受歡迎,但他其實是交易數量最多的交易所類型。在加密產業持續發展下,大多數的新手投資人皆是透過較安全、技術門檻較低的中心化交易所進行交易。而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者要將加密貨幣變現時,也需要透過中心化交易所的服務。在各交易所各司其職的發展下,每個投資人皆會找到最適合他們的交易方式,並促進加密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