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專訪(上篇)|FTX創辦人首度揭露監管因應政策、股權代幣是否下架

James Chiu
分享
彭博專訪(上篇)|FTX創辦人首度揭露監管因應政策、股權代幣是否下架

FTX 交易所創辦人 Sam Bankman-Fried (6)日前接受彭博社的《Odd lot》專訪,與之對談的還有彭博社專欄作家,擁 15 萬人訂閱《Money Stuff》的作者 Matt Levine,共同討論加密產業的結構,以及 FTX 未來可能的發展。

相較於五月中,加密市場交易近來稍微降溫,但產業依然高速發展。不難看出,2021 年的加密產業主和弦是加密金融和傳統金融融合。主持人 Joe Weisenthal 認為,加密市場和 2018 年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產業發產速度並沒有因為泡沫破滅而受到影響。

加密和傳統金融的融合大致可分成,傳統機構納入加密貨幣或整合區塊鏈技術;另一種則是加密產業開始積極拓展版圖,或是收購傳金公司,滲入傳統金融服務。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延伸閱讀:彭博專訪(下篇)|FTX創辦人談USDT:不交代清楚,可能也是一種公關策略)

FTX 下一步:收購更多傳金公司,為監管準備

在談論到產業動向時,不免俗地要問到 FTX 的下一步計畫。而 SBF 的標準答案是「收購更多公司」。

SBF 認為,隨著加密和傳統金融逐漸融合,生態會逐漸產生質變,重疊的服務也就意味著整合和創新。透過收購、合作,可以激發產業的更多潛力。而收購這件事確實正在發生,Joe Weisenthal 就表示現在三天兩頭就可以聽到收購或是融資消息。

「目前為止,一些高度監管的傳統金融機構開始涉足加密領域,當然之中也有金融科技公司,但大部分(收購或是添增加密服務的)都跟金融科技無關。」

SBF 解釋道,這些公司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客戶:「假設機構沒有提供比特幣服務,那可想而知,最常收到的用戶回饋就是添加比特幣服務。」

市場結構缺陷和 FTX 的爆炸性成長

對於像 Matt Levine 這樣的傳統投資人來說,FTX 是相對陌生的,因此對於 FTX 崛起過程感到好奇,而從後面的對話看起來,這牽涉到 2018 年前,甚至是現在的加密市場結構的缺陷。

在 2018 年前,市場上較多的是像 Coinbase 或是幣安這類的「現貨交易所」,市場上的加密衍生品交易所並不多,而這類的交易所有「使用者體驗」和「資金效率」的問題。SBF 舉例,若是用戶要交易 ETH/USD 的合約的話,那用戶需要先購買 ETH 再轉到交易所,作為合約的抵押品。

「這樣的結果就是,交易所需要在同一個交易所管理數百個錢包,每種錢包只支援一種貨幣。這在保證金運用上沒有任何效率,而資金效率低的情況就導致清算引擎無法有效清算。所以每當市場波動時,清算系統就會崩潰。」

上述的情況會造成市價價格波動過大,導致更多用戶的保證金被清算,並非是很好的客戶體驗。
爆倉問題不是伺服器問題
接下來提到前陣子交易量暴增產生的「爆倉問題」。Joe Weisenthal 指出,在 Q1 和 Q2 市場交易高峰時,價格波動造成的爆倉,還有交易所的當機都引發熱議。

會造成大量清算是因為兩種力量的交互作用,而其中一個正是「保證金制度」。

SBF 表示,現在多數的交易所都是隔離保證金,舉例來說,小明買了 BTC/USD 和 ETH/USD 合約,兩者的保證金是分開計算,也就是說在清算 BTC 合約時,ETH 合約不會受到影響。它的優勢在於可以分化不同產品,也就是合約間不會交互影響。

對交易所來說,在這套系統底下,保證金檢查、風險控管、訂單簿都是獨立的,所以只要購買更多伺服器,很快就可以推出更多產品,大量擴展業務。

但若是過程遇到瓶頸(意指交易),那交易所便無法再接受任何訂單,因為會無法確定用戶是否有足夠保證金,接下來因為交易當機就會引發一連串清算。

那傳統交易所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SBF 解釋道,加密交易所的方式和傳統交易所完全不同,因為傳統交易所最主要的業務並不是負責清算,清算和風險控制是經紀商的業務。它們比較像是定期檢查,確認保證金是否足夠,這也是傳統交易所不必擁有像加密交易所一樣高的吞吐量,去處理短時間的大量交易。
用傳統資本的角度去看加密交易所
Matt Lavine 認為,不管是加密交易所或是傳統交易所,都不是特別資本化。在傳統金融中,如果用戶有重大虧損,那麼負責清算的主經紀商將會負責賠償,這類的角色通常是由投資銀行來擔任。

Matt Lavine 問道:

「如果有萬一,FTX 有數十億美元去支付用戶損失嗎?或是 FTX 的技術可以迅速完成清算?」

SBF 則表示,不同的交易所會有不同答案。但如果清算系統崩潰,導致用戶帳戶出現「負數」,那通常交易所會認為這是用戶自己槓桿開太高,風險沒有掌控好。交易是零和遊戲,既然有人資產為負那就有人是正數。有時候,交易所會用用戶的部分獲利去補貼虧損的。

「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經營策略,因為這種狀況日復一日發生,數百萬用戶因此而損失,這不會是交易所想要的結果。萬一遇到突發事件,例如駭客攻擊,最不負責任的方式就是宣布破產。」── SBF 說道。

在 SBF 的觀點內,宣布破產是許多資本額較小的交易所不得已的選擇,而對於 FTX 而言,資本額就是最好的後盾。FTX 在 B 輪融資募得了 9 億美元,而這些資本就是 FTX 背後隱含的「股權價值」,變相的保證了 FTX 的信譽。

當然,現在比起 2018 年,幾乎所有主流交易所都在清算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但價格波動所引發的清算踩踏效應依然會發生,而這也會導致突然大量爆倉。SBF 表示,這就是 FTX 採取三級清算的原因。在接近清算時,先清算掉一部分保證金,避免用戶帳戶出現負值的情況。

聊聊監管:股權代幣

接下來的話題轉到了「股權代幣」之上。股權代幣是 FTX 去年十月底推出的產品,亦即透過和股票託管商和代幣發行商合作,推出 1:1 股票背書的交易代幣。

美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新任主席 Gary Gensler 上週再次表達其保守立場,其認為加密市場亂象叢生,應將加密貨幣視為證券,並納入 SEC 監管。主持人 Tracy Alloway 指出,Gary Gensler 特別點名「股權代幣」和「合成資產」。

「我想知道,你(指 SBF)」會很擔心嗎?會考慮下架股權代幣這項產品嗎?」

SBF 澄清,股權代幣依然有在監管之內,特別是 FTX 的股權代幣產品是與 CM-Equity 和 Digital Assets AG 合作。而 CM-Equity 是有德國金融監管局(BaFin)的營運許可證,所以並不像外界認定那樣,股權代幣依然是是受到監管的產品。

他強調,不受監管的定義是,提供未註冊的證券給用戶,且經紀商(交易所)未盡到 KYC 和 AML 的職責。

「FTX 和上述的情況完全不同,我們對每個用戶都善盡 KYC 和 AML 的職責。其次我們也確保美國公民和其它司法管轄區無法使用 FTX。最重要的,我們確保每一個股權代幣都有完全儲備,且由 BaFin 許可的 CM-Equity 提供。」

SBF 也表態未來希望也可以在 FTX.US 提供股權代幣,不過這是長期目標。FTX.US 雖然近期獲得了「經紀商許可證」,但美國的監管較為複雜,包括股權代幣會需要明確的定義,如何運作、被保險人是誰等問題都是待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SBF 也期望未來能用交易所綁定金融卡的方式,讓加密貨幣支付更方便。

有這樣的願景並不意外,對 SBF 來說,資金效率很重要,所以放在 FTX 的資金除了可以交易加密貨幣與股權代幣外,還可用作擔保品,也可以作為日常支付。

「我們已經拿到了經紀商執照,所以這是我們的長期願景,你可以把資金放在那裡,你可以拿來交易加密貨幣,也可以拿來買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