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前執行長 Schmidt 秘密演講:去中心化才是改變世界的最後一步?

Neo
分享
Google 前執行長 Schmidt 秘密演講:去中心化才是改變世界的最後一步?

Google 前 CEO,同時也曾是 Apple 股東會成員的 Eric Schmidt 近日在 Stanford 大學演講,主題是「AI的時代」。

這是一場關於 AI 對社會、經濟、技術等方面影響的深入討論。他告訴台下同學今天的內容是保密的,卻被告知有鏡頭在拍攝且正在直播,也因此這段演講的內容被以「洩密」的關鍵字瘋傳。而 Solve Protocol 共同創辦人,也是以太坊 ERC-3525 提出者的孟岩也在推特寫出 Eric Schmidt 這段演講的啟發。

儘管 Stanford 校方隨後就將演講影片刪除,但已經有許多人錄影備份,Github 上也有整理逐字檔。孟岩於 8 月 18 日就在推特上提及,這場演講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在最後一段,將 AI 與電氣化比較的部分。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從蒸汽機變成電動機,動力走向分布式改變了世界

Schmidt 在演講中提到:「電動機出現之後,人們花了整整三十年才意識到這項技術所帶來的根本變革,可以做出各種尺寸的電動機,把它放在各個地方,從而把動力去中心化了。」這邊科普一下,在蒸汽機時代會在工廠中心頂部架設一個天軸動力傳送系統,再由集中的蒸汽機產生動力,進而利用齒輪和皮帶拉動整個系統。

Schmidt 表示:「電動機剛出現的時候,人們只是把蒸汽機換成電動機,用電動機來驅動天軸系統。換句話說,只是改變動力傳輸系統的性能與效率,但沒有改變其結構。過了三十年後,人們才慢慢意識到,其實可以將電動機做成各種尺寸各種功率,就近放到機器和設備裡。」上面這段話總結了 Schimidt 認為動力走向分佈式,引發重要組織創新。改變了各部位之間的關係,這才是改變世界。

孟岩稱「Schimidt 過程」:AI 走向組織創新也許還需要十年

從 Schmidt 談論電動機的部分,孟岩總結了一個科技創新引發技術和經濟變革的規律。孟岩將這一過程稱為「Schimidt 過程」。

首先是單純的效率創新,替換關鍵零件,但不修改結構。然後開始結構創新,從集中到分散,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然後這種結構創新引發組織創新,帶來巨大的生產力提升。

而若按照這個 Schmidt 過程,目前的 AI 還處於早期,還很集中。到了 Schmidt 過程的後半部,AI 的應用將會像電器化一樣,走向分散化。 AI 模型普遍分佈在各個角落,就近採集資料、就近決策、就近執行。走到這個過程需要多久?也許花不了三十年,但是恐怕要十年以上。孟岩認為若是 Schmidt 過程真的成立,現在投資 AI 的投資人都是活雷鋒 (中國用語:意思是樂善好施的人)。

Schmidt 帶來的啟發,區塊鏈是更正確且更快爆發的方向

接著孟岩把話題帶回到區塊鏈身上,他認為 Schmidt 的演講可以為區塊鏈產業帶來四點啟發。

第一,依照 Schmidt 的思路,區塊鏈和 Web3 更應該代表正確的方向。

本質上區塊鏈是將「自主權計算」和「可信賴計算(Trustworthy Computing)」分散化、去中心化了。自主權計算就是能夠完全確保對自己的數位資源,包括身分、數據、資產和計算過程等要素的控制權,可信賴計算就是能夠向使用者保證計算的結果公正、可靠、值得信賴,不會被人惡意篡改和刪除。有了這兩個東西,我們就可以把原來集中在銀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社交網絡等中心化機構裡涉及到金錢的計算分散到一個個智能合約或者 ZK 程式裡。

抽像地看,這個過程就好像在電氣化階段,把動力引擎從集中的動力車間分散到各個位置、各個設備裡。由此可見,區塊鏈是完全符合 Schmidt 過程的,它應該代表正確的方向。

第二,即使代表正確的方向,想要真的成功,也需要時間。Schmidt 如果是正確的,那麼區塊鏈和 Web3 的應用爆發應該早於 AI。

(孟岩原文對此沒有過多描述,筆者猜想所謂正確方向以及區塊鏈爆發應該早於 AI,原意或許是區塊鏈本身的設計就是去中心化。若把去中心化視為 Schmidt 過程的盡頭,區塊鏈的設計等同於出生即在終點了。)

第三,區塊鏈的創新還是要以解決用戶的問題為出發點。

自 2017 年以太坊殺手敘事受到資本追捧以來,區塊鏈裡估值最高、最受關注的創新專案,基本上都是以解決區塊鏈專業人士自己的問題為出發點,並且形成一套相當教條主義的觀念,左右了一級和二級市場的估值。大家都脫離用戶去談基礎設施大故事,越是這樣的專案越能在一級和二級市場上受到追捧,一些從用戶角度出發的專案無人問津,沒處說理。這就好像,你們天天吹牛說可以做出多麼牛逼的電動機,這麼牛逼的電動機,股價應該值多少錢,等等,從來不跟我們聊,這電動機轉起來以後到底是開車,是打鑽,還是驅動硬碟。

最惡劣的後果,就是用了整整十年,沒有培養出真正的用戶群,絕大多數這個行業的參與者都是炒幣的,不是真正的用戶。沒有使用者就沒有創新的動力和方向。這是當前區塊鏈和 Web3 陷入創新困境的主要原因。要擺脫這個困境,取得和培養用戶才是當務之急。大家應該思考:到底有什麼問題,是使用者願意花錢去解決,而現有的網路和社群網路又解決不了或解決不好,要藉助於區塊鏈來解決的?我覺得現在思考這樣問題的人很少,大多數專案整天都圍繞著一些理念和教條來打圈圈。

第四,終局還是 Token Economy (代幣經濟)。Schmidt 強調,最後推動生產力改變的還是組織創新。Token Economy 就是組織創新,是人與人的關係的重構,是新的協作機制。應該說 Token Economy 是直指核心問題的。 Web3 走到終局,是個什麼情形?如果說創造了一種更便利、更自由的支付和金融網路,那固然是很了不起,就像馬斯克說的,區塊鏈能解決支付問題就已經很有用了。但是,我認為這只是個基礎,還不是區塊鏈最厲害的部分。當基於區塊鏈的支付和金融網路普及之後,人與人、人與 AI、人與機器之間協作的模式、數位經濟組織的結構,甚至現實世界的社會結構,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個其實就是 Token Economy,這才是區塊鏈的終局。

(Token Economy 在孟岩原文稱作通證經濟,主要是指以獲得報酬為主,作為一種正向金錢誘因的工具。每個試圖發幣的區塊鏈都在試圖設計一個 Token Economic System,促使代幣在供需中有機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