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AMM 取經,BIS Mariana 計劃將支援多國 CBDC 跨境外匯交易

Florence
分享
向 AMM 取經,BIS Mariana 計劃將支援多國 CBDC 跨境外匯交易

國際清算銀行 BIS 與法國、瑞士央行以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攜手合作,透過 Mariana 計劃探索使用 DeFi 協議進行跨境 CBDC 交易和結算,採用自動化造市商(AMM)的智能合約模式,實現原子交易的願景。計劃由去年 9 月展開,預計在今年年中之前提供概念驗證。

Mariana 計劃採用 DeFi 模型 AMM

現今建立在區塊鏈上的 DeFi 協議,使用智能合約協議促成加密貨幣和數位資產市場的自動化。而自動化造市商 (Automated Market Maker,AMM) 協議將匯集的流動性與創新算法相結合,以確定兩個或多個代幣化資產之間的價格。未來,類似的 AMM 協議可能會成為促進 CBDC 跨境交易的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基礎。

Mariana 計劃即欲使用此種 DeFi 協議來實現外匯市場和結算的自動化,達到改善跨境支付目的,未來將優先支援 G 20 集團的多種貨幣。

Mariana 計劃架構

由下圖可以看出,原本存在於各國境內的法定貨幣 (在此計劃中為瑞郎、歐元和新幣) ,透過 Bridges 轉至計劃中的全球化網路系統中,並由統一的技術規格轉化為批發型的央行數位貨幣 (wCBDC) ,而這些 wCBDC 即可向金融機構扮演著流動性提供者和外匯交易者的角色。wCBDCs 是基於統一的技術標準,讓它們可以在相同的協議中使用,但是各國的央行可以為各自的貨幣指定治理功能,例如國際網路中的造訪權限和在從國內平台轉出/轉入的資格。

流動性提供者將 wCBDC 存入/提取以支持 AMM 的流動性池,而外匯交易者則是透過 AMM 兌換不同種類的 wCBDC,並向流動性提供者支付交易費用。這是透過 DeFi 的智能合約,而不是傳統匹配買賣雙方的過程,能提供即時、更便宜和更透明的跨境支付。

AMM v.s. 傳統外匯交易

傳統外匯交易多為場外交易 (OTC),由上述的例子來說,如果我想買新幣 (SGD),就必需去找有提供新幣的外匯交易商,並請他提供報價。價格他說了算,如果不滿意只能去找其他的交易對手。而市場價格可由路透和彭博透過他們與全世界價格提供者提供的即時最佳報價做為參考,外匯市場所謂的 24 小時交易,是由各國價格提供者輪番上陣,比方說台灣時間的早晨可能是澳洲、日本,下午換英國,晚上則是美國。而且外匯市場的報價多透過美元計價,以上圖做例子,如果我要把歐元換成新幣,我必需要先將歐元換成美元,再用美元去買新幣,這樣市場的流動性最好,價格也會最好。傳統外匯交易還必需與交易對手簽定合約 (避免交易對手不交割的風險),並需要 2 個工作天就為結算交割。

自動化造市商(AMM)是一種 DeFi 協議,以數學公式,也就是所謂的演算法來為資產進行定價。在這個情況下,不再需要交易對手,因為交易發生在使用者和智能合約之間。智能合約的流動性需要仰賴流動性供應者 (LP) 提供。由上圖做為例子,由各國的央行認可的流動性供應者透過 wCBDC 提供該國貨幣的流動性,要進行外匯交易者只需到池子中參考演算法提供的價格報價,在文中我們舉歐元換成新幣的例子,即不再需要透過美元的轉換,節省一次轉換的成本和時間,鏈上交易也不再侷限於 2 個工作天,未來應該是以原子結算 (也就是立即成交並交割完成) 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