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Hayes 談比特幣四年週期無用論:美中加速印鈔加冕 BTC 成貨幣之王

比特幣四年的減半週期被視為市場定律,但 BitMEX 創辦人 Arthur Hayes 認為,這只是一場巧合。真正左右比特幣價格漲跌的,從來不是區塊獎勵減半,而是全球貨幣體系在收放間的膨脹,一次次加冕比特幣為「稀缺帝王」。
貨幣是人類社會的「稀缺裁決者」
Hayes 在最新文章〈Long Live the King!〉中以哲學角度切入,指出人類尚未進入後稀缺時代 (post-scarcity),仍需要貨幣來分配有限資源:
市場價格反映稀缺性,而貨幣或金錢的「價格 (利率)」與「數量 (供給)」決定整個社會的運作節奏。
當政府操控或扭曲這兩個變數,社會便出現通膨、貧富失衡與政治不穩定。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所有制度都具有不同形式與好壞影響的貨幣干預。
他寫道:「所有政府無法等待通往後稀缺社會數十甚至數百年的過程,因此他們應對經濟波動和不確定性的妥協療法就是『印鈔』。」
不容忽視的通膨:永無止盡的印鈔與貨幣貶值
Hayes 認為,為了撫平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所帶來通膨壓力,所有政府最終都會選擇印更多的錢。
然而,民眾並非毫無招架之力。歷史上,通膨文化也孕育出各地「強勢貨幣 (又稱硬通貨) 儲存」的民間傳統,例如亞洲婚喪儀式中的紅包或是根深蒂固的儲蓄習慣。
他強調,這些儀式除了文化意義外,也成了民眾對抗通膨與政治濫權的「社會性避險機制」。
比特幣:人民對抗貨幣暴政的技術奇蹟
在當前政府能夠強制人民使用特定貨幣的世界裡,Hayes 表示比特幣的誕生是一場革命:
中本聰透過比特幣白皮書賦予人類的禮物,是一項在歷史上關鍵時刻推出的技術奇蹟。
他稱 BTC 是人類技術史上創造出「最佳的貨幣形式」,因為它讓個體第一次能在不依賴國家的情況下持有並轉移價值,即便當前仍受美元體系定價與支配。
作為 Hayes 研究「比特幣四年週期」的理論基礎,他也對此提出:「比特幣的牛熊循環,實際上是取決於美元與人民幣的信貸擴張週期,也就是全球貨幣供應與流動性,而非內部供需機制。」
(四年週期在機構進場後還有效嗎?研究員 Aylo 剖析為何這輪牛市不一樣?)
四大週期揭示真相:每次泡沫都跟著印鈔走
Hayes 將比特幣歷史分為四個流動性週期,以下為各線條含義:
- 白線:代表「美元信貸供給量」,即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加存款與負債總額,越高表示市場上美元流動性越充裕。
-
綠線:代表「美國有效聯邦基金利率 (Effective Fed Funds Rate)」,利率越低等於借錢成本越低,代表市場資金越寬鬆。
-
金線:代表「比特幣對美元價格 (BTC/USD)」,用來觀察比特幣在不同貨幣政策階段的價格走勢。
創世週期 (Genesis Cycle):2009 至 2013
全球金融危機後,美聯儲啟動無限量化寬鬆 (QE),中國信貸爆發。美元與人民幣雙雙放水,推動比特幣首次暴漲。最終兩國同時收緊信貸,也招致比特幣的暴跌。
ICO 週期 (ICO Cycle):2013 至 2017
以太坊誕生帶動 ICO 熱潮,中國也在 2015 年大幅開放信貸使得人民幣貶值,促使了比特幣價格的飛漲。後續中美在 2017 年底的同時緊縮,也再度讓加密市場崩盤泡沫。
疫情週期 (COVID Cycle):2017 至 2021
疫情成為美國「直升機式撒錢」的藉口,川普與拜登接力放水讓美元供給翻倍,帶動加密貨幣的全面牛市。直到通膨在 2021 年變得失控,聯準會趕緊收緊並宣布升息,結束了這場史詩級牛市。
新世界秩序 (New World Order):2021 至?
拜登與葉倫透過發行短期國債、釋放逆回購 (RRP) 資金,向市場釋放了約 2.5 兆美元的流動性,葉倫的繼任者貝森特也延續了該政策。
如今,雖然中國持續通縮,但當前美中兩國均持寬鬆立場,川普更主張「降息與刺激經濟」,預吿著比特幣有望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長期牛市。
舊王死去,新王加冕
Hayes 強調,那些熟諳四年週期也試圖將其套用在交易策略上的投資人,必須了解其歷史脈絡與真實緣由。
他指出,比特幣的命運並不受區塊獎勵控制,而受全球貨幣權力結構牽動:
聆聽華盛頓與北京的貨幣大師吧,他們正說著相同的語言:錢將更便宜、更充沛!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Hayes 以各國新君主登基或即位後的傳統宣言、一個意義深遠的隱喻作結:「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舊的貨幣秩序將亡,而新的貨幣之王,也就是比特幣,正再次登上王座。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