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與銀行整合可行性?在分散式帳本體系下,當前美元穩定幣或許皆非銀行正解

Justin
分享
穩定幣與銀行整合可行性?在分散式帳本體系下,當前美元穩定幣或許皆非銀行正解

一月底,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團隊發布了一份關於美元穩定幣在銀行體系內的應用與對借貸業務衝擊的情境分析。一週過後,另一個獨立的研究小組似乎有不一樣的看法,其認為若在分散式帳本與傳統金融體系結合的架構下,這些美元穩定幣的架構可能仍不是最佳解。

在一月底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發佈了一篇關於穩定幣在銀行體系內的各式情境分析,並評估在三種不同的監管框架下穩定幣對銀行貸款業務的影響。

研究報告中提到: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如果穩定幣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得到廣泛採用,它們可能會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產生重大影響。若通過適當的保障措施和法規,穩定幣有可以提供與傳統形式相同安全性與穩定性的潛力。

而評估的情境分別是以下三種:

  1. Narrow bank

在這個穩定幣框架下,將現金一比一的代幣化,發行者將被要求 100% 的央行儲備以支持發行的穩定幣。透過「狹窄」的銀行框架將穩定幣擠兌的風險降至最低。

此種框架運行時理論上對於貸款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但在存款方面,因為隨著商業銀行的常規存款將轉移到中央銀行的獨立儲備帳戶,由存款支持的貸款資金將減少(因為現行的存款準備率不可能為 100%,但此框架下穩定幣需完全儲備),可能會對貨幣產生有負面影響。

若面對到金融恐慌的狀態,常規商業銀行可能會有將原本手上的美元穩定幣大量兌換成美元的需求,雖然在此框架下一定可以兌換到足額的美元,但仍可能壓縮到其他地方的美元需求迫使美聯儲擴大資產負債表以滿足所有的需要。

  1. Two-tiered intermediation

在這種框架下,穩定幣將由商業銀行持有的存款支持,銀行能將穩定幣貸放給新的借款人。基本上這就是現行的貨幣產生方式,只是從貸放美元出去變成貸放美元穩定幣,所以在監管上只要與現行對於存款的法規保持一致即可。

與前一種情境相比,此種模式不會影響到貸款業務,且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的整體資產負債表和資產持有量皆能保持不變。

  1. Security holdings

該框架將要求銀行持有與流動性接近現金的資產作為穩定幣的抵押品。隨著銀行準備金的減少,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將略有收縮,但對貸款的影響將是中性的,因為商業銀行存款將繼續在銀行系統內循環。

所以在上述的三種框架下,Two-tiered intermediation 似乎是最能夠讓穩定幣在銀行體系中被接受與運行的方式,法規的要求也能快速與現行體制接軌。

但另一群研究人員似乎並不這麼認為,其發佈了一篇報告以闡述若分散式帳本與傳統金融體系融合後的架構下,這些穩定幣架構可能仍不是最佳解,並提出了另一套構想。

何不將存款代幣化?

首先,這群研究者認為一昧的要求美元穩定幣完全由美元或等值的流動資產做儲備是不合理的,例如目前市值最大的穩定幣 USDT 據稱流通中就有 780 億美元,若是發行者不是 Tether 而是銀行,只要能釋放一些美元出來都能對其營運流動性與貨幣產生有很大的助益。

研究者還引用了 Gary B. Gorton 和 Jeffery Zhang 的一篇論文,他們認為現存的穩定幣可以用 18 世紀中葉美國「自由銀行」時代發行的私人銀行票據做類比。使用它們的個人需要考慮是否接受與其它的特定紙幣進行兌換,而這也是目前穩定幣的潛在信任問題之一。

而姑且不論分散式帳本會不會完全取代現有的銀行體系,但如智能合約所衍生的應用確實帶給傳統金融許多新的想像空間。所以研究報告中就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在強調了銀行在支付系統中心地位的好處後,如果中央銀行可以將存款代幣化,那為什麼還要使用穩定幣?

這是一個頗為新穎的想法,概念上就是讓美元保持是美元,不要轉換成需要儲備的美元穩定幣讓本來就可以使用的流動性被鎖住。但將存款狀態下的美元透過分散式帳本的技術與代幣化打造成一個支付系統,利用現有的支付基礎設施讓這些資產可以在分散式帳本的中流動並即時結算。

某種程度來說即是將現有的支票體系透過代幣化來大幅增加流動性,同時將需要信任的對象轉變為銀行乃至於中央銀行。但這目前還是頗為遙遠的目標,不論是法規還是技術都還有前進的空間,又或著隨著時間推進將會有其他的解方問世。